|
一個關於告別的紀錄片 |
|
2017 #14 電影中心 3.5*
一開始就哭,我想是因為能易地而處去想像親人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重點有2個: 1) 其實一路都很不捨,但這個過程如女兒說的前後三年其實太長了... 2) 捐出遺體前要想清楚,是會被一堆黃毛小子丫頭亂(?)戳的,不是光捐出去而已.
學生們都很冷靜,最多是發呆.倒是老師常常淚盈於睫 |
|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 12:24 |
|
“他的死不会分离我俩,我的死不会使我俩再度结合。” |
|
喜欢影片开头以及中间的蒙太奇。觉得这个题材有更深刻挖掘的空间,关于人们对待生死、遗体的态度,遗体处理的科学性与伦理性。不过,看到台湾医学院在遗体解剖课程中有这样人性化设计,觉得特别好 |
|
8.9/10 想起我的身體, 切開的話, 太肥.... |
|
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躯壳皮囊成大体,人类的精神、灵魂、情感、记忆,最终何从何去? |
|
她要去当老师。什么老师?大体老师!谢谢老师。 |
|
在面对国人忌讳的生死问题前,是一次有关生死与人的哲学探讨,也是一次有关生死的科普教育。题材很大,具体表现,立意深刻。
「看淡生死其实很难,看的再淡,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时,还是会不敢、不忍。」 |
|
清明特供- - |
|
关于爱和决定,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安静地入土还是一如片子里提到的大体老师?多亏映后导演的沟通,知道了很多背后的故事,在中国讨论这个不容易,但总有这么一天其实生命有多样方式延续下去。 |
|
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关于捐献器官这种事情,可能在脑海里只停留个三五秒钟,感慨一句,他(她)真的很伟大,或者生命真的很脆弱。然而,当纪录片的镜头面对的是捐赠者的家人,那种骨肉亲情,实实在在的拍打着自己。人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生而为人,死得其所。 |
|
平静,不刻意催泪,虽然用了过多配乐。于是观众也就像辅仁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那样,诚恳、尊重地看着他们的“大体老师”,理性与感性并重地平衡思考着生死观。当然,没有人能全然理性地对待死亡,包括解剖课的老师,如果是他的父母做了“大体老师”…… |
|
第一次看「大体老师」题材的纪录片,关于生死也有了更多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台湾。导演陈志汉今天也来现场交流,跟他了解了一些幕后的信息。拍的很好,剪的也好,震撼人心。可以对导演多一些期待,有实力拍出更多有意思的电影。 |
|
最讓我感觸的是又有多少男人會如此緬懷自己的亡妻,甚至是對著妻子的大體呢?片尾曲是范瑋琪的電影同名主題曲。(意外發現騰訊有買版權) |
|
親人過身,死亡將人陌生化。悲痛越拉越長,漸漸沖淡,手術台上的一刀刀,那些灰暗的皮膚與毛髮,鏡頭亦未迴避。老師說,要讓學生知道這不只是身體,更是人,雖然時空上未有交集,但也活過。 |
|
足本版。拍得很有分寸。 |
|
#Giloo紀實影音# 想看的畫面雖然沒有,內容也比較表面,但還是一堂對於人生永遠學不會的「告別」的生命教育課程。「她已經不是她了。」讓人好心疼。 |
|
「死亡也是生命」,開頭埋下鳧水的伏筆在中段蒙太奇激起生之悲歌,水下潛行與褪去頭髮,蒙頭出水,似又重生,直至結尾浴火,重新在土地中萌芽,生命教育是伴行終身的修學,父女家人、師長學子,情誼糾葛往復,不過是愛意綿長;喜宴後論死,葬禮上念生,透過死亡之旅,觀臨愛人的一片真心,慟。導演一語道破:「有人說我要拍的都是死亡,但其實不是,我想要拍的是生命」 |
|
也看了没有豆瓣条目的短片《大体老师》,silent tutor,安静的老师,掉着眼泪在心里问自己,我有那个勇气吗?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他们走了,爱还留着。不知道内地的状况和台湾是不是一样,学生们从暑假就开始采访大体老师家属,后边参加各种开始和告别仪式,陪家属火化遗体和树葬骨灰,学习解剖知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生命。 |
|
双栖线上活动放映 |
|
之前看一本医学生写的书,她说每次解刨课前,都会给大体老师鞠躬,感谢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供科学研究,当镜头聚焦到这些沉默的老师,聚焦到因为遗体捐赠联系起来的家人与医学生时,还是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震慑。丈夫不顾路途遥远隔一段时间去和死去的妻子说话、孩子们在妈妈去世后才意识到那个空位有多大、解刨学的老师坦诚表达无法让爸爸妈妈成为自己的遗体老师,那些柔软复杂的人性呀,仿佛接受了一场死亡教育课。 |
|
还是有点泛泛,对于生命的矛盾情感倒是有一定的展现。死亡-水,尸体-母体,这段平行蒙太奇用得蛮妙的。 |
|
爆哭 |
|
关于生死,也关于往生之人留下的人生课题。父亲和女儿无疑是最打动人的,老师和学生是枝叶的部分。不过为老师说仍无法面对亲人会做相同选择时的坦诚加一星。 |
|
这个月的眼泪流完了… @粮仓美术馆 |
|
很寶貴的影像經驗,雖然導演的控制和敘事片拍紀錄片的思維比較明顯,而且可能處於外部公益效果的考慮沒有處理得更直接凌冽,但能看到還是難得和感激的。 |
|
“大体老师”,我从未想过躺在解剖床上的那具尸体会被人这样称呼,经这个片子提醒才意识到说其实ta是伟大的,ta用自己的身体做教材,教会学生们仁心仁术。
感谢创作者的付出。 |
|
范范听了之后写了片尾曲。 |
|
完全無法平靜 |
|
失去亲人爱人朋友的人去看可能会受不了,听到不少抽泣声。解剖老师和大体亲属都不能真的面对人的具体形态被当作为物来使用,无论信不信神。幻想死后遗体捐赠的人应该看完这种题材的片子再做决定。树葬还是很向往的。 |
|
这样的人很值得钦佩。 |
|
镜头对准的大体老师话题,映射的各个方面还是很全的,既有“老师”的家属的不舍,又有医学院学生们的尝试与破圈,同时也有医生家庭本身面临的问题,以及观念意识的推广,剪得真心不错很舒服,就是bgm有点太突兀了。 |
|
respect;台湾跟我们的风俗真是同根同源啊 |
|
一个人的人格让人所以为人 |
|
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告别,但年岁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无知而停下脚步。 |
|
2022.4.24晚看。第610个标记看过 |
|
总的来说还是很感人的;明明题材和角度都挑对了,叙事却像它的中文名一样拐来拐区,显得拖沓 p.s.混进了UCL的一个充满人道主义学者的教室,大家都以奇妙的角度审视这部电影 |
|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抽出时间来习惯告别和分别。 |
|
人文教育对岸比大陆先进了10年了以上,熟悉的口音又想起了在对岸的日子. |
|
叙述的视角很完整,从“大体老师”家属,到“大体老师”的学生,再到这些学生的指导老师。台湾将这种遗体捐献给学校使用的政策,进行地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其实更佩服台湾会让学生、老师与家属直接对话,可能内地的话大都是保密协议了…
内容上很有力量,从被当做“大体老师”之前的几个月开始,到最后在学生家人老师的关怀下入葬,其实强调的更多的是遗体捐献对于传统道德的冲击,以及死亡的突然性。 |
|
一种特别的身份在此生与往生之间停滞几年。分裂感在电影中不断跳出来,既强调要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逝者的身体,又一再表现希望不要触碰熟者,尤其解剖老师提及的有捐赠意愿的自己的父母。于是,解剖本身不再是医学行为,更成了葬礼的仪式。 |
|
技法上偏向电视纪录片的感觉,较多配乐加访谈,胜在题材选取上是充满人文关怀的。 |
|
我真的很震惊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夫妻感情 |
|
上课的时候老师有放过短版,对辅仁大学印象满深的,老师刚好也在辅仁大学教学过
短版感情更集中,长篇理智的探讨是线索式的,有更多环节的不同平衡参与。对长篇展现的解剖过程挺敬佩摄影和导演 |
|
题材挺像我昨天看的,但质量差的实在有些多,不太喜欢这种观点纯靠采访对话说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最重要的生命议题,只能靠直接讲出来。特别不喜欢配乐。 |
|
这是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我奶奶也选择了遗体捐献,我爸说她很伟大,其实我并没有死后要有完整身体的迷信,我也相信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我佩服她但并不难过。看了这部纪录片,才开始有点感受到我爸的心情,想想她会经历的事,就还是挺难受的,生者经历的过于漫长的告别也真的煎熬。再想到自己,我会做这个选择吗?至少目前看来我不会。 |
|
平淡、自然的语言,毫无做作的表情,使得生命來与逝显得与自然的秩序融合一体,唯有心中感怀和牵挂,让我们觉得才是最应该珍视的。 |
|
3.9 |
|
最後那眼,捨不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