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影调现代主义疏离,甚至有点科幻色彩。叙事结构有意思,残章断简见全貌。演员表演也内敛。其实关于原子能科学家献身精神,但表现得含蓄丰富,从容不迫。人物屡次对核能探讨深邃思考。思想型电影。相信塔可夫斯基自此受益良多(如《潜行者》,只是塔氏更悲观虚无)。与罗姆妙趣横生但仍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相比,这部有些实验性。《普通法西斯》中的幽默感,在罗姆作品中一脉相承。罗姆这几部影片在中国影响很大,受众颇广。有朋友推荐他的《但丁街凶杀案》,待看。
遗憾处为片中弥漫的厌女症气息,此非真正的社会主义性别平等意识(女科学家只是花瓶,业务和家务都不行为为此深深自卑自疑,虽然男科学家们提到居里夫人,只是顺口一提罢了),遗憾的是这一点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中也被继承。 |
|
7。碘盐不可少吃,铅笔不能不带,没有这也没有那,辐射致死没辙 |
|
佳作,老派电影独有的注重构图与运镜,苏联式仰拍,极简的场景要素,疏离的人物表演,喃喃自语的女子,苏联电影被忽视的导演 |
|
科学家造核弹,谁也挡不住,核能有辐射,科学家也挡不住 |
|
为什么要吃饭?结婚有什么好?人类为什么要飞向银河?一系列的问题为楔子,开启了朦胧暧昧却无比严肃的思辨。妻子是家庭的附庸,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工具,科学研究的源动力是服务于权力游戏。孤儿寡父目送着奉献一切的这代人远去,仿佛看到了二十几年后的切尔诺贝利。冷战时期关于个体的探讨,在六十年代的苏联就尤为难能可贵了。 |
|
“可是共产主义就应该由善良的人来建设”“应该由实干家来建设!”“而且还必须是善良的”;
“大伙儿讲起那个……就是那个原子……什么说法都有……米佳,值得为它献出一生吗?”“值得”“说不定当初不该发明这玩意儿吧?谁需要它?……原先没有它不也照样过日子么?”“不,还是该发明的。总有一天大家要说声‘谢谢’的……再说,思想不会停在一个地方。就算我们忽然失去记忆,后人从头来,照样要走这条路的……”;
难得的科学家故事。结尾可爱 |
|
相比现在群魔乱舞的混乱认知,当年老大哥刚毅有力的直男气质,反倒令人格外怀念。无论是当年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都给我一种亲近感,也许曾经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也许是那片广袤冷峻的土地带来的遐想。在罗弗敦群岛,曾经邂逅了几位度假海钓的俄罗斯老哥,他们热情粗犷,邀请当时无处可待的我们一起喝着大杯的伏特加,吃着羊肉炖土豆,用彼此都不太听得懂的英语胡乱聊天,那个场景,至今令人怀念。 |
|
如果爱上电影,
就要奉献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整一生。 |
|
老年时期的作品,有好莱坞式的三角恋关系,却摒弃流畅情节,注重对话和思考。 |
|
40古瑟的牺牲配上30古瑟的爱,再加以20古瑟的反思,和10古瑟的婚后抑郁 |
|
硬核的科学思辨电影,通过原子能研究这一主题,讨论了战争、技术、科学伦理、科学与情感等问题,思想深邃。直男物理学家们异想天开的讨论,幽默不失思想,男主更是睿智、深邃、乐观、忘我。开篇第一个空间长镜头,如舞台剧般演员轮换,叙述能力一流。这群科学家魅力无限,可以在婚礼上用餐巾纸测算飞到银河系的燃料,可以在发现中子流时集体起舞。男主告别父亲时,一个高角度仰拍镜头似在说明苏联人民的伟大。女主虽然也是物理学家,但在剧中承担了敏感、多思、犹豫的性别气质。 |
|
为啥这片在俄片中分数这么低。。之前看的高分的不怎么喜欢,差点错过这个好看的。。一群知识分子能让我觉得不讨厌甚至还挺好的,真是太不容易了,大概因为不是文科(喂!)。。作为一只死女权狗,觉得这片在俄片中也属于厌女度比较低的了,我也无法应对女主这种情感需求,但确实有人有比较多的情感需求,不论男女我都会避开,除此之外女主还是非常自主的,感觉比办公室和两个人的车站不卑微多了。。女科学家默认需要无条件给男科学家丈夫做早饭,默认男性智商高于女性,这些属于社会问题。。 |
|
“等到我手术做完,你去家里拿我那条裤子,我们再去那个餐馆吃饭好吗?”那些年,那些单纯可爱的科学家们。 |
|
摄影比剪辑好太多。就算是有一个对整个第三世界电影乃至左翼电影影响颇深的牛逼开头也没办法掩盖全片浓厚的强输出意识形态和节奏上的诡异文学性。 |
|
1、讲述了一个核反应堆和在里面工作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此片拍摄于1962,离切尔诺贝利事故还有二十多年吧。2、俄语比其他寒带地区语言要柔软一点,更抑扬顿挫一点,所以俄语有好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德语就只好主要去写艰涩的哲学著作了。 |
|
思想电影,文学性台词展现人物思想交锋。科学实验代表苏维埃伟大的社会实验,可以造福人类,但也暗藏危险。人既是实验者,又像笼中的狗一样成为实验对象,个人情感和健康受损。代表爱情的男女被警报分开。米佳代表的是集体理想主义,为了实验放弃身体健康和儿女情长。伊里亚代表个人现实主义,科研是为了自身发展。女主的选择代表了普通人的选择。米佳第二暗示其他理想主义者的存在。如果有300万个米佳,伟大理想就能实现。影片也展示了对于科学的两种态度:乐观主义认为科学带来进步,为人类带来福祉。悲观主义认为科学带来战争,为人类带来毁灭。科学支持战争,战争带来科学发展。米佳的态度代表着导演态度的改变。当父亲为他心理咨询,他回答是在制造炸弹,才能带来和平。最后孩子气的信暗示着为了理想献身的科学家在临死前也闪烁出人性的光芒。 |
|
科学支持战争,因为科学需要战争。世界上很多事都不能俩全,一年中的九天,我看到了对科学的追求,也看到了背后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ps:很喜欢一堆科学家一起努力研究的片段,异常美好。可惜苏联已成为历史,不禁让人遗憾和唏嘘,这或许是我对苏联那种说不出的特别情感吧 |
|
解冻时期的进步电影表现。社会问题片,较于同期对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探索不强,集中在对原子能研发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
|
罗姆在五十年代首倡的“思想电影”代表作。“所谓“思想电影”主要指的是电影应当表现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并在银幕上表现思想本身和思想的过程,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
很喜欢结尾
含蓄而汹涌的情感,对个体、未来、科技伦理的探讨,伟大的献身精神,简洁而精巧的光影
可贵的是对女主角婚后的抑郁怀疑描绘,想到在Jara的传记里读到女性社会主义者在组织完演讲回到家中依然要为丈夫做饭的叙述,女性物理学家在家中好像“理所应当”承担所有家务,囿于昼夜厨房与(或许没有)爱,并为自己是个“糟糕的妻子”而痛苦
或许,在想与其说是作品本身的厌女,不如说是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的厌女,所以女主角自然而然成为了“科研中的边缘人”,成为了为自己是个“糟糕的妻子”而痛苦的女性
伊利亚这个角色挺有意思的(当然也不排除我对斯莫克图诺夫斯基爱屋及乌 |
|
不同的九天,每一天都有自己的线索,把他们串联起来是时间的演进。 |
|
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永远年轻的证明。感谢编剧D.赫拉布罗维茨基也选择了核物理学家的题材,以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为首的演员们的出色演绎,还有格尔曼·拉夫罗夫的杰出摄影——“影片中的拉夫罗夫像操作员通常在灯光下一样慷慨地充当阴影。一位年轻大师的最美品质之一就是他极富创造力地对待一切事物,并且不怕破坏任何传统。”罗姆的赞美也适用于他自己。导演M.罗姆和摄影师G.拉夫罗夫两人的合作还将延续至纪录片《普通法西斯》和《我仍然坚信》。 |
|
真爱的陪伴,一年中的九天 |
|
2021.07.16 |
|
那些献身科学的人,是否也将科学视为救赎?就如那些献身艺术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只要一生有用生命热爱的东西,这样东西就会成为他的救赎。
导师的雕刻时光的思想(从一生中撷取九天)、平稳流畅的运动镜头、对思想与牺牲的执着,完完全全被学生继承了去。 |
|
怎么会有这样的电影。我们知道,有用特异的视觉营造陌生化效果的电影,有用适切的画面连锁平滑地推进故事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在淡然的语调中却采取极不寻常的有力道的构图,在殊异的构图中展开那遥远的故事却莫名地让人感到亲近。让淡然与有力,殊异与亲近紧密共存的米哈伊尔·罗姆,首先令我们困惑,困惑于怎么会有这样的电影,而通过这个手腕终于到达的那个结尾,那个如同玩笑般的最后画面,像是对此前所有矛盾共存的印证,在抑制我们哭泣的可能的同时,让人困惑地接收到一阵钝痛。 |
|
为理想牺牲、为祖国牺牲、为荣耀牺牲,伟大的苏维埃,云中的乌托邦 |
|
解冻时期的作品,在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中探讨科技伦理;冷峻之极,死亡处皆留白,到最后才显一点干枯的幽默 |
|
科学家的生活烦恼,一眼就认出了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导演有意识地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取得有力的视觉效果 |
|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非主流表现形式。 |
|
工整平淡无奇 |
|
60年代苏联老一辈电影人。米哈伊尔 罗姆(塔可夫斯基师父)。仍然运用恢弘的风格。展现出一种较为自由的姿态。有关原子能辐射的社会问题电影。无资源 |
|
正直的科学家,世界为何如此对待他们? |
|
有这样的媳妇(不是爱情),一辈子值了! |
|
22/3/13 |
|
毛子拍片真的很注意构图 |
|
“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是一项持久而艰辛的工作,第一个表面上的成功的背后,跟随的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反复检查与实验,期间经历着各式各样的失望,成功与失败” |
|
女主惨麻了。。 |
|
调度精准,具有美感 |
|
Ilya思想尖銳,但性格明媚溫和,幾乎是一個詩意的文學人物了。“人類有的已經夠多的了。”“那你為什麼而工作?”“這很有趣,鍛鍊思維,而且我無法不思考。” 男女主婚後生活一地雞毛,被甩的Ilya上門拜訪,“快活滿足,帶著理髮店的香氣” www |額啊我太喜歡伊利亞了喜歡瘋了,快樂是神聖的……5了
|2024.03.28 Kesha生日重看。如果有什麼能照亮你們的沉默 |
|
俄国人拍电影有一套,明明没看懂还是觉得厉害,只叹自己浅薄。 |
|
技术上很强大,剧本文学性也很强大,唯独缺了点人味儿。 |
|
想看找我 |
|
儘管避免不了主流官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但是電影還是流露出羅姆所賦予於知識份子的人文氣質。同是面對科學事業,女性和男性的差別從自喃和忘我中體現得很貼切。 |
|
巴塔洛夫帅死我了 |
|
每次重看 总有新的体会 |
|
喜欢,构图好看 |
|
20230529 |
|
有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电影在这个地方结束了 |
|
并不喜欢爱情的部分,大致就是一个科学家牺牲自己的主旋律故事,值得赞扬的是对三个人的关系的处理和男主回家的部分的处理,其余部分太不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