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16%的电影主角是女性。主流电影总体上是关于男性的故事,围绕男性展开,后来有了小妞电影的亚类型片,讲述的也是如何努力去找到一个男人获得一份爱情。即便有动作女英雄的角色,也多是男性投射欲望的打斗型性玩具。而最先对女性平权表达质疑态度的竟大多为女性,她们觉得太多了、太早了、太快了。 |
|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我推荐你看这个纪录片,因为通过它,你可以看到本该属于你自由翱翔,却被媒体刻意掩盖的那片天空;如果你是一位男性,我推荐你看这个纪录片,因为通过它,你可以摆脱那个被媒体刻意塑造出的自己,用更完整宽阔的视角去看待你的世界。 |
|
片子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我们作为女性,必须停止这种互相打击的行为。我们向其他女性挥拳,最终将打回自己身上”。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体洗脑被物化,活在充满着男性凝视、body shame、age shame的环境里,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保持清醒、学会愤怒、持续发声。
The fight is not over. |
|
当你被洗脑的时候,你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洗脑,反而奉之为传统和习俗。当你被物化的时候,你浑然不觉,反而开启了自我物化和对同类的物化。当你在逆境中对同类变得刻薄的时候,你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群体正在逐渐走向衰弱和狭隘。当你幡然醒悟的那一天,却发现自己满身塑料,难以回归本质,在压迫性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洋流中无依无靠地漂泊。不去自己奋斗而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永远是不牢靠的,他们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
当我一次次尝试发声 却被一次次移除评论和警告时 我就觉得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女权抗争不值得 大爹都不关心 我又凭什么关心呢 这部纪录片讲的很表面 如果你去看社会学 人类学等等其他领域的书 就会发现 女权的本质其实是平权 当女性拥有形式上的权力后 实质上要面对的就是阶级问题 而阶级是永远存在的 |
|
它传达的意义大过电影本身。有点像宣传片,组合了不同人的访谈和数字资料,无甚新意,有些不只是女性主义可能还带有政治倾向。不管怎么说,确实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些女人还未意识就已经放弃的权利,不断被媒体挤压、简化的形象。你要自己站起来,否则不会有人主动为你撑腰。 |
|
鼓励女性追求权力,从事政治,可以让这个缺失的世界多一个话语角度;如果女性抽出十分之一关注自己体重的时间,用来关注权力、公益等事情,世界将会大不同 |
|
10年过去了,没觉得有任何变好 |
|
Girls, 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女儿,孙女。 |
|
“要认清自己的力量,不要让任何人或事夺走你的力量” |
|
承认吧,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 |
|
看完觉得好悲哀啊 然后想要做很多改变 |
|
作为一部纪录片并不优秀。但这个话题非常重要。 |
|
观点正确,但是又走极端了 |
|
1人们对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地位是如此的习以为常,以至于很多的不平等人们都一眼看不出来;2美国人挺有娱乐精神,但是有时候过了头,什么都拿来开玩笑,中国人娱乐精神少,对媒体管得严,电视上好像看不到嘲笑女强人的;3该片最后还提到了人们的固化观念对男性也有压迫。 |
|
基本上我大学四年学的一些精华都在这片子里了……一边看一边在跟我室友讲 哎 |
|
我们每天有超过十亿人使用因特网。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时长是10小时45分。只有16%的电影主角是女性。在所有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影师、剪辑师中,女性从业者数量只占16%。电影导演中的女性从业者比例只有7%。电影编剧中的女性只有10%。B站可以看。看得人难过。 |
|
who we are? |
|
12年过去了世界依然是这样…色情化和愚蠢化是物化女性的第一步…然后就开始质疑你的能力…
“你无法成为你看不见的东西”“营销者控制了我们文化常态和价值”“尽管如此,没有一例政策改变…” |
|
对媒体的侵扰要保持适度警惕。女性之间应该多一些互相支持。 |
|
从一个标签到另一个标签,拒绝被定义,减一星 |
|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be in this world. |
|
技术上平庸,但存在的社会意义却很重要。当看到那些还是高中生的女孩因生活中所见的歧视而流泪,痛斥自己作为女性遇到的歧视时还是很欣慰总有清醒的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每个人都更需要思考。 |
|
感觉现在国内的女性现状比当年的老美还要惨,我在微博分享了这部纪录片,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点个转发,让更多女性看到→ https://weibo.com/1784324801/KaycDxmvD?from=page_100505178432480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
|
为了写论文看了这个,虽然不如女性这么厉害,不过其实男性也会被媒体引导的啊,所以这才是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嘛 |
|
难过 |
|
很正面,很具体,希望能对女性观众,有点点成效。4.5星推荐。要想实现真平等,就请把性别模糊掉。所有人都混在一起,不要划分成性别阵营,相互敌视和攻击的。好比美国黑人强调自己受不公正待遇,很忽略其他人种的待遇。 |
|
有些东西本来只是觉得有点不舒服,但被这样仔细分析之后简直看得想哭哦。Be the change you want the world to see.(虽说天朝情况也很严重,但是本来两个国家情况也不是很一样...) |
|
稍早的一部,内容满满,虽然很多镜头及后期美术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但是整体还是很值得看的。价值输出在比我们想象之中还要早得多。想想送婴儿礼物,男婴粉蓝女婴粉红的谬论,粉红色的恶臭tag都是从小被带出来的。 |
|
B+ |
|
想起以前看男作家写的书的时候,读到爱慕虚荣刻薄寡情的女性,总会在心里想“我以后要和她们不一样”。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女人本就不是那样。片子描述的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真实的女人和媒体(主要是男性视角)展现出来的女人,其实是割裂的。比如很典型的花瓶形象,或者是新闻里的“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在离不开媒体的当下,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被过滤过的。所以女性才更应该拿起笔和话筒相机,去书写真实的自我。纪录片主要在抨击媒体,但是媒体后面更大的权力,才是最本质的恶之源。“以为自己没有权力,就是失权的第一步” |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很多父权视角下的话语体系,充满着男性凝视:女性的身材焦虑、容貌焦虑,女性难以成为好的领导者。大众传媒正在塑造我们的认知,传媒视角中女性叙事的缺失,即使有小妞电影,但女主依旧是男性的附属品,依旧依附于男性。我们要警惕被物化。 |
|
支持平权,支持消除歧视和不平等,支持去标签化,支持话语权平等… |
|
男性代言了很多女性产品,即便他们用不到,比如化妆品、卫生巾、中性服装等等。因为年轻的容易被影响的女性消费者,会痴狂的追捧她们的偶像,所以所有的代言都以男性为主,即便在女装这件事上也得到了解决——便是女性服装越来越宽松、无性别差异,然后这群年轻女性变成为消费主义最真诚的拥护者,于是工业化和劳动者的异化便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抖音,媒体信息便成为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单一、偏执、引导性强,但我们只有这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群众的一员,成为莫比乌斯环中无懈可击的一部分。 |
|
挺不错的发声片,虽然有些观点不太赞同 |
|
有些地方irrelative。还有其实很多事情我自己做的就很烂。不过这件事情还是很重要的,诚恳认真的生活,永远,永远,永远远离the concept of being “cool”. |
|
主旨有理,煽情到位,但是切入点太片面让人实在不能由衷叫好 |
|
不给男人贴“阳刚”女人贴“白瘦幼”标签,不做迎合单一审美的广告人。 |
|
媒体集体塑造了对女性的蔑视、不平等,我们一直处在一个隐形的歧视面罩里 |
|
推荐所有女性朋友去看!!非常empowering,对于媒体刻画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
|
除了告诉人们女性应该拒绝被定义之外还剩什么?说多了不过就是观点放大。 |
|
看过 |
|
太好!!! |
|
做那些真正让你心潮澎湃的事情。到最后,你只想把你做的事情做得好到让他们无法无视你。from what I see, 少有男性会站出来为女性权益发声,我们只能靠自己。Stand up gals. http://www.iqiyi.com/w_19rr06w6sx.html |
|
美式特色,奥普拉化。有意思的是,大肆批判媒体对女性物化的同时,别忘了,奥普拉本人可是最善用传媒制造影响力的权力女王呢! |
|
女权问题,世界通病,我们在反娱乐化方面,我觉得做的不错,我们不会在新闻头条报道某个女星的穿着或者走光 |
|
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不受此影响? |
|
empowering women |
|
The intent and effort of the director/producer is applaudable, especially as she is voicing out these issues and concerns as an insider -- she had been subjected to the same pressures and expectations as the rest, if not more. The Representation Project is a good initiative. |
|
(该考虑续个新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