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喜欢Tim Roth!完全理解 感动。最喜欢妇女对话的几场 特别美 杯子转动也好漂亮 set i free and let it go 这种质感的画面完全看不够 自然光和画面颜色太美了 长镜头也喜欢 莫名的沉进去 其实最后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就有预感 |
|
生命不过一场慢性死亡。 |
|
安静的吓人,最后男主就这么被撞出画面镜头拉远,空间的无情。喜欢父亲默默跟在女儿后面走直到并肩才打招呼,细节营造的氛围很到位 |
|
他宁愿是患艾滋去世的Sarah的丈夫,患中风的John的弟弟,也不愿意是Dan Wilson的父亲David Wilson,似乎除了亲手送走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一身份,任何身份带来的疼痛都能被他容忍。 |
|
过度生活化,碎片化,对我来说也是一种chronic,what is this all about?但真实的生活的的确确是不需要自带BGM的,需要的只是我的热情和高效。 |
|
一个捉摸不透的角色。一位专业护工,料理慢性病患。但他和每一个病人的关系,都好像微微越界;究其原因,虽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却更让人觉得不仅是这样,想继续探下去。Tim Roth演得好,他的表情可解读为千万种情感,也可是空白。就是结尾不太明白... |
|
陌生到熟悉,照料到理解。影片本身色彩并不强烈,全靠Tim Roth一人撑起,稳而强大。好多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之所以在成就上都比不上Tim Roth,就是因为他真的太稳了,简直做到了人戏合一。 |
|
看了政治正确的触不可及,再来看看真正的护工日常。不觉得这电影表达的是爱或者什么类似的情感。护工面无表情尽心尽力的对待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表现的却是一种对衰老和死亡的嘲讽。他无法面对丧妻的哀伤,索性在工作中麻木自己。而结尾又是用死亡的无常表达对生者的嘲讽,死亡等待着每个人。 |
|
伪劣哈内克 |
|
讲述一名临终护理护工的三段经历,给中风的前建筑师看porn,帮癌症晚期的独居女性安乐死,以及和儿女之间的情感羁绊。内容丰富但是表达克制,结尾饶有趣味。Tim Roth亲临Curzon Bloomsbury现场,讲述他做戛纳评审时和导演的初次结缘。一部有哈内克风骨的独立影片。 |
|
护工和邻居类似,“熟悉的陌生人”,清晰的身份终究模糊不清。一种缓慢的折磨,关怀者缺少被关怀。节奏和表演都很独立电影,剧本不错,改成话剧可能猛很多。剪接有点书生气,情绪没到已经接过去了。没看过蒂姆罗斯这么生活化的表演,习惯了他之前夸张的演技,这次耳目一新。三星半。 |
|
影片前三分之二都极佳,尤第二段关系的培养及变化的递进都在人物状态与整体情境之内。儿子事件的揭开提早了电影的完结,使得一直藏匿的David的另一身份暴露,而此后不加变化顺从这一身份完结第三段叙事。于是第四段叙事和人物结局更像是无法操控下的妥协做法,但反过来回顾第一段却仍在整体架构之内。 |
|
前面3/4的戏都不错,有病人、病人家人、男护理和其家人等诸多交集,剧本故意留白不讲明但又保留了些许线索,就是要观众边看边想,时而故意让观众混淆误解时而抛出些出乎意料,很多小细节都需要留意才能把握男护理做事的动机,甚至包括最后的结局。不过得戛纳最佳剧本有点夸张。 |
|
2015大满贯得主米歇尔·弗兰克(柏林最佳处女作,戛纳编剧,威尼斯金狮)三部片都喜欢玩关键信息留白和剧情反转。慢性相对做得最勉强。3.5 |
|
导演风格十分明显,第一个镜头就让人引入脑海。片子本身没啥意思,但不妨碍对导演之后作品的期待。 |
|
沉静内敛的剧作和主角一个性格,调调分外和谐。生命与人际关系一样脆弱摇摇欲坠,骨子里透着悲观的作品。[B-] |
|
很慢、很静、很简单、很平淡、很悲观、很压抑…… |
|
美国故事,法式表现。一个护工的人生,缓慢的节奏之中,展现生活的原态。对话不多,却有情感在流动。最后的结局让人意外。 |
|
脆弱不堪的人类和他们更加脆弱不堪的身体。各种背影和侧脸,情绪非常收敛。 |
|
1. 这个人是天使,临终关怀不仅需要爱心,专业技能,还需要随时接受那些并没有直面过死亡的家属各种不可预期的反应。结尾怎么那么残酷?!2. 男主角演技太好了。 |
|
喜欢看小Tim拍这种走心的戏,从开始到这部<慢性>,完全是一个人撑起了整部戏,喜欢父女并排走的那段,很有爱 |
|
结尾吓死人 |
|
一种永无清醒之时的生活状态,感受并进入到他人的痛苦里。Michel Franco才华有限,那些冷静收敛感觉更像是不知所措。 |
|
真正护工的日常 |
|
无配乐 更不煽情,很平稳的临终关怀题材,只是结尾意外的有点用度了,直面死亡,才是每个人对生命终结的尊重。 |
|
毫无渲染地表现生命无常,旁观他人死亡跟丧子之痛同时在发生,很伟大又很无聊的一生。 |
|
常年面对病魔残疾死亡,也不会总是坚强的。 |
|
David 病了,却没人照顾他,他治疗自己的方式是照顾别人,没有治好,只能去死。Tim Roth 是否认真演戏取决于戏里是否让他当爹,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
|
三星半,生活并不会这样就结束了, |
|
觉得这是个惊悚片。。一个入戏太深的临终关怀护士,完全就是生活在身边形影不离的stalker。。虽然TR还挺美的。。 |
|
讲述临终护工故事的独立电影,戛纳的最佳编剧,安静、平淡,蒂姆·罗斯到位的演绎,最后的车祸让人猝不及防,不由地感叹人生。 |
|
临终关怀 |
|
6,米歇尔·弗兰克有点小号哈内克的意思了,影像力量稍弱于露西亚之后,蒂姆罗斯内敛的表演很加分 |
|
1.即使人生是一场慢性死亡,也不免会遭遇突然发作的意外。2.如果不是意外,那就是每个人的选择。3.选择死亡,还是慢慢改变,取决于你自己。 |
|
对濒死者而言,时间是被拖长了的,it hangs, it weighs。而这种对时间的描写恰是哈内克风味的[慢性]里最成功之处,它相信并尊重观众的耐心。影片宁静忧伤却富有尊严,这也要感谢罗斯明智的表演。但很难不去批评那个蹩脚的结尾,倘若这是在试图反衬出人生的荒诞无常,那这样粗鲁的处理显然不令人满意。 |
|
影片既克制又残酷,但并没有留给观众太多值得回味的空间,比起哈内克还是差了不少;长镜头几乎都是摆拍,复杂调度的也不多;蒂姆·罗斯真是演技变色龙,可以把自我隐藏到任何角色之中 |
|
这次的 Franco 在剧作上保守安全 四个病患各有功能 人物虽然给了暧昧度 但是却也失去了锋利感 且 Tim Roth 的演绎破功两次 镜头数量有限简洁固定 每次跟随移动都有人物贴合 不过也算是规矩而已 |
|
看过《露西亚之后》特别来看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真棒的影像操作,简洁现实,不是那种色调电影,但每一帧画都好有故事感。 |
|
小人物往往最感人——透过这个护工我们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冷暖。重看,突然想起来这个结尾了:礼让斑马线呀~~~~刚刚红灯呀,说好的善始善终呢…… |
|
3.5星。Michel Franco凭《露西亚之后》赢得当年评审蒂姆·罗斯赏识,继而携手合作登堂入室进入戛纳竞赛的作品。这部依然有社会新闻题材的倾向和突如其来的暴力,但其构思更接近“希腊诡异浪潮”作品(《阿尔卑斯》《苹果》):在不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我疗愈。不过这部的现实感更强烈,而非兰斯莫斯那种反乌托邦式的设计。最亮眼的是采用当年大行其道的隐藏叙事手法,观众要全神贯注才不会走漏关键细节,才能迅速辨清迷惑的人物关系。当然,蒂姆·罗斯不动声色的演绎也为揭密人物复杂的心理提供了绝妙的线索。 |
|
一堆没有标记,这个急着标,结尾太玄乎了,我觉得 David 是计划好的吧,一个心思缜密,宽厚但又内向的人,作为护工很优秀,但扮演其他角色却老是受挫,情绪堆积多了最后才走的这出,Tim Roth 这几年的片子都好棒!! |
|
夠壓抑夠深沉,一瞬間覺得自己了解人物,然後卻又開始不明白,或許是我面對人生的苦難與無奈太麻木了吧。 |
|
3.6分。
依旧是米歇尔·弗兰克的标准操作,用平稳缓慢的节奏,熨帖护工琐碎冗杂的生活方式。
本片的开头和结尾饶有趣味,开头让人以为大卫和艾滋病女人是夫妻,所以直到她的侄女说出真相,观众才恍然大悟;结尾则是长镜头跑步+突然车祸,由此引发了另一个故事悬念,当护工成为需要别人照顾的残疾者时,他会如何表现? |
|
2016.10.23
简单而不简陋,看似寻常的场景却拥有剧情张力和情绪张力。很想向本片的所有演员致敬。 |
|
死亡很快 生命终点很慢性 |
|
挺磨人的。以护工的视角,瞄向各种无法自理的中、老年人,导演并不带太多主观色彩,略趋向纪录片的气质。 |
|
Something more terrible than a disease is the isolation. 最后一幕,多讽刺啊,他的生命中大多数痛苦都来源于所见之人被慢性病所折磨,自己却死于车祸···还是有吓我一大跳,很喜欢一些长镜头 |
|
表演冷峻,视角更冷静,旁观但不冷眼,一丝微热却快速冷却。结尾好像想升华一下但是有点莫名其妙... |
|
带入了职业身份反而有了自信,回到现实生活总感觉力不从心 |
|
个人风格大于电影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