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最后他说出: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我又想到了三毛:“你在想什么?”荷西说。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
|
#北影节2019#收获的第一个惊喜,《末代皇帝》后贝托鲁奇斯托拉罗坂本龙一再次聚首。斯氏完全神级的运镜和色彩,对光影和眼神的捕捉,搭配教授悲怆的配乐让人整场沉浸其中。游客出发后就会想家而旅者是抱着永不归来启程,一段疏远的婚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探险中被彻底逝去,从中思索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想明白的生与死性与爱的关系。在陌生神秘原始直观的北非地貌中迷失,西方文明的自我审视与情感的重新发现到放逐体会寻找人生中活着时存在的那种感觉。最后一镜的调度和表现也可以说是影史里最好的结尾之一了。太阳宫太平洋巨幕厅修复版。 |
|
4.5 阿拉伯人的种种举动,其实对女主角和观众构成双重的无法理解,贝托鲁奇决定只用光影去表现人脸最微妙的细节(一瞬间甚至有伯格曼的感觉),并要求我们用感性去理解一种完全的陌生、孤独和恐慌。除了老头的视点不太对,其他完美。爱是瞬间的欢愉和永远无法替代的痛苦。 |
|
空旷.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仅有那么几次,是的,或许只是很少的一次。
Ho |
|
说白了就是部公路片 但贝托鲁奇的镜头永远有种魔力 引人遐想 自然香艳 好像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汗津津的长梦 |
|
客死异乡的悲哀。。main theme由坂本龙一演奏非常契合电影 |
|
此片十几年前就看过,看了原著重新看一遍,更发现这个文本很难被影视化。只看电影不看书,一些段落很难理解,显得支离破碎。影片难得之处:1、性爱的实存感,2、沙漠的存在,3、马尔科维奇长了一张存在主义的脸 4、鲍尔斯旁白 5、坂本龙一配乐太妙了。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北非留孤影,魂断撒哈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失去生命,却重新找到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北非撒哈拉的景色配上坂本龙一空灵的音乐,悲怆感油然而生。后半剧情较为拖沓乏力,还是过于简单,空有大漠驼队的壮观景色,摄影配乐极佳。但还不够《英国病人》的史诗气魄。三星半 |
|
旅者和游客的区别。非洲真是个让人向往又令人恐惧的地方啊。不过最后半小时我有点看不懂⋯⋯ |
|
大闷片,老贝托鲁奇已然放弃叙述和情节,把情绪放逐在撒哈拉上。片尾终于有了一番说教,但显得很牵强。此类表示迷失的电影不一定非得搬到沙漠去拍,纯粹借助布景来表达主题未免太无力。配乐和画面很美,但那属于坂本龙一和撒哈拉,与老贝一点关系都没有。 |
|
3.5// 迷失撒哈拉,貝托魯奇的影像太美妙了。北非街景,彩色窗戶,破舊旅館,滿天黑蠅,無邊沙漠……都讓人印象深刻。但這是一部情緒電影,遺憾的是男女主角愛的情緒我實在沒太理解,也可能是因為我中間昏睡了十分鐘……突如其來的傷寒我還以為是被仙人跳的當地人下的降頭……呃,我真的想多了…… |
|
怎么看都想起面纱。以为人死掉就完了呢,结果又压寨去了。可能是要更深刻一些吧我猜。John Malkovich怎么看也不顺眼。我又糟践一片儿。。。 |
|
最壮丽的风景最粗鄙的族群。自私的不太理解安逸生活过惯了去冒险的人,都是一些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地方,在这种地方生病基本等同死亡。但是没有人去冒险也无法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还有那么多原始封闭的村落。后半部分女主陷入盲山一样的故事。所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爱情?我想更多的展现了蛮夷之邦与现代文明的对比。贝托鲁奇果然少了不情色部分 |
|
没有哪一秒不想冲进银幕里自拍。 |
|
直到坂本龙一去世,才想着看这部在他最后时间引用并思考台词的存在主义电影。迷离和糟糕的沙漠旅程,或许也才是会被记住的一次满月吧。 |
|
走进非洲,贝托鲁奇对于两男一女的故事确实有一种迷恋,除了这部还有《1900》和《戏梦巴黎》,如果你把《末代皇帝》也看作一部两女一男的故事的话,就看得出“三人行”确实是他偏爱的主题。知道配乐是坂本龙一,我刻意留意了一下,开始那段交响乐确实惊艳。不过,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后来的走向,尤其是不理解女主。 |
|
前半部分还算有趣,贝托鲁奇一贯的风格,后面就垮了…“我们都怕爱的太深,对我来说,爱情就是爱你” |
|
北非之旅,美国夫妇,一开始为妻子不信任之男性旅伴,行为古怪之英国母子……故事背景与角色初设,像不像那部新版擒凶记?但它到底还是贝托鲁奇,而非希区柯克。没有了悬念惊悚与护国救子,只有奇情别恋,异域风光,尺度镜头,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 |
|
大多数时候就像是小说的一个剪辑版,我得说,单看电影的你就只是一个劲赞摄影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种原作的力量感,感觉该让大卫-柯南伯格来。最喜欢的两处改动是骑自车那段最后的野战,以及小说最后汽车到终点站(起始站)、而电影则是角色在作者的旁白中回到了电影的开始场景。 |
|
贝托鲁奇比较失败的一部作品,影片中的迷失只是因为疾病,不见内心与情感的困惑 |
|
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拍成史诗,有些会注定成为经典,有些只会叫人觉得冗长... |
|
之前读小说,倒吸几口凉气。电影有所取舍,保留了完整叙事线,但不及原著。优越的中产阶级对日益平庸无趣的生活倦怠,用出走寻求崭新的刺激,最终深陷出逃、迷失与沉沦困境。 |
|
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坂本龙一的纪录片里,那时我被电影明快而深沉的色调所吸引,却并没有体会到音乐赋予了这电影如此的浓烈与沉重。整部电影迸发的张力仿佛镜头中那无边无际的黄沙一般,从银幕里仿佛要将你吞噬殆尽。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隐忍又强烈得要冲膛而出的情感是什么时候了,那种近似疯狂的情绪仿佛一直流动在你的血液中一般,此刻它和着非洲与阿拉伯文化的节奏与韵律,在你的身体中猛烈撞击着,那种情绪中的崩溃伴着解放解放,也随着女主颠沛的命运散漫开来,并消声在陌生的异域之中。我在非洲的回忆随着这部电影的展开一点点苏醒了,那种燥热和渺小、颠簸与荒芜,原来都沉淀在了我内心的深处。我毫不怀疑这将是我今年北影节的最佳影片,因为它充斥着的不朽的绵延韵味,多么隽永的一曲赞歌。 |
|
不乏华美的风光摄影,人文展示也很有特点,音乐更是优秀,全程盛大悲壮…但无论是说爱情还是说旅程,都有一种错位感,使劲儿怼你面前说“多美啊”“多深刻啊”“多感人啊”,但却逐渐变成了“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迷惑行为大赏。文艺的中产夫妇,一方面自诩为旅行者,和不能信任又看不上眼的过客划隔,另一方面试探着他们渴望去感受但又不想理解的原住民生活。两人作到一块儿去,于是更觉得自己有彼此知己,其它一切都是屈尊地“适应”。欲望狂燃,但真爱却更像是撒哈拉绝美背景下的“摆拍”,永失我爱之后自甘肉体交易,最后尴尬地发现自己想喊停的时候停不了了。金钱无法把自己带回文明社会,最后一段的绝望反而比之前所有都真实。 |
|
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
|
北非的落日,奇特的色调,摄人心魄的暖红,美得让人抓狂。还没秃头的约翰马尔科维奇,坂本龙一的音乐。遮蔽的不是天空,是爱。 |
|
7分。贝托鲁奇东方三部曲之二。贤夫妻为纾解战后+锡婚之痒开启放逐之旅,然而撒哈拉天空之下也并非洞天福地的桃花源—— 该崩解的、回归的、挽留的、遁走的都不会改变。坂本龙一主旋律。橘红沙漠,碧蓝月夜,谜之腹语三遍:那些永恒的片刻。看的版本少5分钟情欲戏哼。 |
|
#北影节留影#被遗忘的经典,震撼。能将旅行与情色、婚姻、历险,人生感悟等衔接地如此天衣无缝的,恐怕也只有伟大的Bertolucci了。沙漠的景色绝美如画,教授的音乐锦上添花,童年记忆还剩下多少,人生中你能看几次月缺月圆,只有老天知道。 |
|
贝尔托卢奇从中年情侣的异国旅途讲起,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规的爱情的怠倦。然而,从丈夫病死到妻子流落异世界,先前乏味的情节剧设置通通变成虚妄,借着美而悲悯的人物影像和壮丽而寥落的风景影像,本片拯救且重新证实了“旅行的真谛”——本已是陈词滥调的说辞——逃离旧的窠臼,感悟生命的本来意义。(非洲风光纪录:从北非海岸贸易集镇的法国街区,到荒漠丘陵中的柏柏尔营帐、村落、堡垒,再穿过奇观般的撒哈拉,最终到达西非内陆的黑人村落。) |
|
原来有保罗·鲍尔斯亲自坐镇,怪不得非常终于原著了,so amazing so beautifu so sexyl,坂本龙一的配乐,看得很满足听得很动人,看了电影更加回想文字了,如果贝托鲁奇老爷子再完全放开点就更好了,138分钟太短了,原著很神奇。【1080P中字度 /s/1Pt8rcFSNbDglWr6L1bFazg 码 82ec 】 |
|
#1080p#“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然而沧桑世事于一生所遇却总是有限。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事,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也许有四,五个,也许还没有这么多,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
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
|
这种前紧张后迷糊的风格跟原著还是很相契合。从文本到影像,感觉这就是个现代寓言。寓言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爱想什么就想点什么,反正别拘泥于呈现。 |
|
看comfort of the strangers的时候忽然想起这片了,维基之发现,原著是49年写的,背景设在47年。战后第一代迷惘中产直接奔北非,直到第n代的少妇在东京和猥琐叔搞暧昧,把lost好传统发扬下去! |
|
7 生命有限 可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珍惜 所以也只能在空虚与挥霍中等待着终结的悄悄来临;此作的OST是教授继末代皇帝后第二次为贝托鲁奇的作品配乐;在闲暇的周末的午后看这种文艺闷片让人觉得浪费了一个宝贵的下午... |
|
其实比《The Painted Veil》好,虽然它们几乎可以互换。 |
|
或许是我还不懂的庞大情绪吧,但我只能看见西方人又一次景观化东方的空虚… 这里不是你的游乐场,也不是你的参悟地,活生生的地域不只是你抒情的背景,你遥远的意象。但教授是好的,最后的台词“人生能得几回月圆”,和CODA一起,在我心上构成循环往复的波纹。 |
|
赫尔佐格的景观+安东尼奥尼的情感,迷惘一代走进非洲再走出非洲,天空的后面是什么?白人游目骋怀为自然奇观所倾倒,自身也作为奇观被土著所注目把玩;对故事无感,对导演也无感(一看到贝托鲁奇拍情色戏就头大),红光的表现主义运用值得记一笔,坂本龙一纪录片收录的两段果然是精华之处,结尾老人声画对立的独白值得再加一星。配乐存在感太强,简直要化无形为危险角色,喧宾夺主过于间离。马尔科维奇最性感的部分是声音,有种天然的脆弱,女主好像柔版西格妮·韦弗哦,那位gay里gay气的借钱麻脸男…虫尾巴是你么?奇怪的印象是,一直觉得这片有科幻元素,结果并没有?原著待补。 |
|
和原著相比简直更显僵硬刻板,愣生生拍成出轨少妇咎由自取迷失在狂野非洲和现代都市之间的知音故事,甚至可以说教授巨量的弦乐进一步把这部片拍出了一种琼瑶氛围,与原著里对于沙漠的神秘和宇宙关联性全部抛掉了,只剩下一些很表面的撒哈拉猎奇 黑雪、狩猎、民乐之类的,最后的最后关于kit为何突然出走、消失那么那么一大堆的心理描述可以用灾难来形容 |
|
从坂本龙一的纪录片看到的电影片段,先买了书看,再来补电影。书的主题是逃离物质追求精神的夫妻,在丈夫病危之际,妻子选择逃离,后与土著媾合,沉沦……理性价值完全坍塌瓦解的故事。电影侧重点不在于此,妻子是丈夫死后离开,被动的漂泊让她找到安全港湾却又再次被驱逐,等真正可以回归现实世界时,选择逃离,感叹生命中那些看似成为了自己却又漫不经心毫无意义的事物,生命如流沙般每时每刻在流逝,我们总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殊不知随时可以骤停。电影感受受限时间吧,但音乐一直是最牛的 |
|
那片天空,不论看多少次都如此安静美丽。平常日子将爱情消磨,死亡却能像惊雷般将其唤醒,使之升华,引起心灵的陪葬。你看她的双眼,之前之后的差别多么巨大。坂本龙一的配乐永远如此完美,贝托鲁奇总是能将异域风情演绎得如此老道。 |
|
分三次才看完,所以肯定打折扣了,但是音乐很不错加上沙漠风情我喜欢,所以给四星。ps终于看到马克维奇年轻时候的样子了,我真的太爱他的嗓音了! |
|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And then Kit was her name. |
|
镜子中的人走着走着突然就变成了镜子外的另一个人。遮蔽的天空外,有着难以言诉的恐怖。 |
|
如果不是后面的霍乱情节,至少还可以在表现混乱的婚姻关系中挣扎成一部还可以的电影,但显然没有主轴的剧本是很难写的,打法变得琐碎而短暂,很快只能祭出霍乱这样的改变命运的情节,它实实在在的摧毁了人,也在创作者摧毁了人物,尤其原本在这样的中东景色中好像失去灵魂的人物,还不如阿加莎写得好看。 |
|
试图以地域置换来拯救情感危机,失败的结果并非全然归于疟疾的催化效果。在不同时间地点文化环境中,两人的矛盾被放大被浓缩。丈夫说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为你而活,其实这句话没有任何印证,起码在影片里你找不到,所以答案看上去更像是临终前的伪善。风景是美丽的,移动镜头上有一些地方就是机位不稳啊,太明显了。 |
|
Bertolucci最为荒凉的一部作品~人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我们逃不出地心引力,我们逃不出伤害的漩涡 |
|
我们太过富有,亦太过空虚,于是从丰饶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中遁逃,藏身向陌生而异色的荒芜。几处摄影恍然间有杜可风的疏离错觉,坂本龙一的配乐太强势了。 |
|
#DVD 长评-窒息在那确定的现实中或迷失在梦幻的非现实。 改编自小说,讲述了美国夫妻Port和Kit在二战后前往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旅行经历,探索了孤独和人生意义的主题。整体结构是非线性叙事,开场就展现了男主濒死的状态,利用闪回展现那宿命般的旅行,再从幻觉般的非现实走出到那确定的现实。感觉逃离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它是一种选择,是自由意志的决定,但“自由意志是文化强加于你的幻觉”。男主害怕无意义的活,而妻子在丈夫死后走完这旅途后体会到了那位老者所说的“时间”。大远景下的环境美,长镜头还挺喜欢的,构图非常精致尤其是镜子的使用,色彩表现人物内心波动。孤寂和悲伤的配乐层层堆叠的情绪。角色,叙事镜头和部分剪辑都不咋喜欢,上帝视角的表达内容太过浅薄。电影让我想到《砂之女》,同样的逃离和表达。 |
|
7/10。摄影极好,把北非的纯粹与状美尽收眼底。其余对没看过原著的人则过于晦涩、显得毫无意义,贝托鲁奇想说的太多,既透露生命感知的探索,又包含对西方政治态度上的逃避,还有种安东尼奥尼式孤独错位的男女关系,但表达层面仅浅薄停留在猎奇展示上,导致情绪>内容,最终流于自我陶醉式的轻浮表述。 |
|
贝托鲁奇水好深。CD1和CD2是同一部片子吗?真是环境决定剧情啊,完全屎尿未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