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德海因斯居然如此实验过 一脉相承的女性关怀与视角 还有美丽的画面 妇女之友![不过老师上课时吐槽这部电影大概违反了300条版权法:他没有使用芭比娃娃的形象的许可 也没权利用卡彭特的歌[ |
|
海因斯真正的第一部片,今天看了他自藏的16mm。。。用芭比娃娃加配音拍成的超低成本传记片(虽然成本低,但芭比娃娃的各种服饰和细节都很丰富!),很可爱,又很悲伤,卡伦卡朋特沉浮的一生。海因斯之后所有片子真的都可以在这部惊艳的处女作里找到影子,他对女性角色的把握和刻画真是太好 |
|
Appreciate the way he put AN - the abuse of self-discipline. Daunting but true, the cursed genius. The interview footages of Karen C. in her worst shape, smiling, piled it on the appalling fact that never trust what you see. The Barbie persona is brilliant, cruel but on the spot. |
|
hahahahhaha我见识少 真的是他之后所有作品的缩影 远离天堂和幻世浮生除外 到CAROL真是FULL CIRCLE |
|
粗糙。就是那些歌太煽人。有些歌真的是和人生绑一块了。 |
|
不能说是纪录片,一开头也注明了dramatized。 |
|
探索了传记片的ethics。解说字幕很有意思,往往一下掠过或是和背景融为一体,完全没有尽科普义务的意愿;但在镜头panning过超市货架的时候又变得可读,暗示Carpenter的厌食症和对无边无际选择的恐惧。 |
|
里面一个采访者说的那样carpenter被严重低估了。我觉得可能是这样,因为对我来说carpenter的歌就是说太.....carpenter了,就很不酷吧。当然我打2星的原因不在于我不那么喜欢carpenter的歌,而是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我认为不论是成因还是定性都有一种厌女文化在里面,我对这个病症的客观性感到一些疑惑。所以我不太能赞同这片子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 |
|
毕业作品榜样 |
|
想起史蒂芬金的那部《瘦到死》。各种熟悉的旋律。其中那首SING是在国内大学英语课时的回忆之一。片中唯一一首非卡朋特的歌曲竟然是吉尔伯托奥沙利文的那首along again. |
|
早在短片时代,托德海恩斯就对音乐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熟悉的音乐,人偶的故事,永远的悲剧 |
|
低成本的粗粝无法掩盖海因斯的才气。模糊的画质与僵硬的芭比娃娃和卡朋特温暖的歌声交织形成一种诡异的氛围。芭比娃娃如同提线木偶一般移动,这不啻为对高压家庭和职业压力的外显,微笑的面容也变的令人不安。《超级巨星卡朋特》中对于蒙太奇的使用是令人振奋的,集中营中饿死的尸体、Ex-Lax、皮肉被一层层剥掉的卡朋特芭比娃娃……这些画面在快速切割与拼贴之下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目的,Cult味十足。海因斯和施耐德将神经性厌食症定义为“滥用自我控制,对身体的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否定,一种极端的独裁者与悲惨的受害者的集合体。 |
|
小制作可以这样搞,传记片可以这样拍,算长见识了!!!!!!原来Karen并不像看起来那么…… |
|
Karen呜呜呜 |
|
太棒。塑料的芭比和布景与轻盈、鲜艳但毫无人性的名利场形成互文;Carpenter天真阳光的形象以及Karen纯澈的嗓音与自虐式的厌食症、被控制欲支配的沉重黑暗背景形成强烈冲击。爱上Todd Haynes。 |
|
I just can't stop feeling sad and sorry for poor Karen....She was so lovely. |
|
What the fuck is this bullshit |
|
拍这片子的时候真的这么穷么?这个画面质量,字幕也看不清楚,故意的么?好吧。用芭比替代真人的想法很不错,最喜欢的是蒙太奇。内容其实单调简单了一点,总的来说又是一部启发如何在没钱状况下拍片的典范,B片得很有水平。 |
|
海因斯对于矫饰和斧凿空间的热爱在处女作里就展现无遗,他对家庭环境的禁锢和这最安全之地里的危险看得一清二楚,这也成为他日后美学风格和题材的奠基。这也暗合了卡朋特的悲剧,她作为一位超级巨星,在人造光鲜表面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扭曲苦楚。玩偶的假反倒暗合出一些真切的东西。 |
|
大多数女性明星的死亡隐患,她的声音是真正的悲核。 |
|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22130510713940545 |
|
畫質太差,看得我差點瞎了。 |
|
①死于厌食症的女歌星卡伦卡朋特的悲剧一生,关键词包括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商品化以及女主专制的父母/家庭等。②除了极少数几段(比如「别人对她的看法」的采访片段和对厌食症的科普片段)外影片全程用木偶(而非真人演员)作为角色去演绎故事,我认为这起到了三个作用:1、对「女主的身不由己」的视觉化;2、尽量避免可能的拍摄剥削;3、画面中表演的是芭比木偶,故事配音却是真人,这制造了一种诡异/阴森感(契合故事的悲剧性质)。③不知道原版画面长什么样(所以也无法知道摄影水准怎么样),但看的版本画面昏暗粗糙,增强了压抑的氛围。④作为传统故事片却叙事散(虽然这也加强了写实感)。 |
|
腔调万岁的“电影”,除了腔调没什么别的了 |
|
#戛纳预习# |
|
吓丝丝的~~ |
|
托德·海因斯处女作,引起了巨大的风波与法律纠纷,然而这并没有将他埋没,反而造就了他成为美国地下电影的先锋之一。用芭比娃娃出镜的人物纪录片,确实是相当有想法啊,而且也烘托出了一种怪异与丝丝恐惧的气氛。 |
|
这说明没钱也是能拍好电影的。一种压抑和诡异的感觉贯穿其中,正好对应梦魇一般的厌食症。看完把各种演唱视频又拿出来看了一遍,Karen的歌曾经是某段时间的自己。又想起大学某个课上的老师说,年纪轻轻就得厌食症死了,真可惜啊…… |
|
A perfect debut as far as I could imagine 看完感觉能更明白SAFE了 |
|
芭比娃娃大电影哈哈哈哈 确实通过芭比娃娃很有意思地探讨了女性和身体的问题 anorexia与意识形态 不过用来拍过世的人的故事好像不是很妥当吧 |
|
用芭比娃娃做的传记片 |
|
我presentation为什么没有选Hildebrand的grainy days啊???love love love the music |
|
用芭比娃娃代替人物的做法简直又好笑又心酸。托德海因斯从卡朋特代表的一代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入手,用女权的角度诠释了卡朋特的死因。 |
|
4.5/5.0 Light Industry今天免费匿名放映(因为被禁了),全场的nyc hipster完全就是一个成年版的wes campus。主持人对开场作家嘉宾的介绍是“if you don't know her you're probably not Manhattan enough". Todd Haynes早期作品,exploring the boundary of传记电影 |
|
看girl in a band来的,就想说:这也行?有才的人总有办法。 |
|
补标,有够怪鸡的 |
|
过时反思延续一生 |
|
艹 这也太cult了 |
|
纪录片的演职人员不论男女竟然全程用芭比娃娃来拍??????长见识,感觉在看某部惊悚儿童木偶片……也吓死我了!!!不过最后Karen被饿死,和芭比娃娃过瘦的体态倒是很像。 |
|
這真是... |
|
shui zhao le....== |
|
cnm吓死老子了太惊悚了 |
|
严格说托德海因斯这纪录片没啥水准,而且涉及版权问题,但卡朋特的歌还是挺好听的。 |
|
在影节和大城市展映了一年之后,1989年应歌曲的版权方要求撤回。然后变成各种盗版录像带复制又复制,随着流传变得越来越模糊,到今天我看到的根本就混浊不清的画面。但这个演绎真的太妙了,用芭比娃娃来讲,芭比娃娃塑胶一样的脸,嘴巴都不用动,每句台词都像内心独白,Carpenter一直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身体和她的灵魂是剥离的。而Agnes就直接是一个怪物脸。模糊可能还削弱了视觉冲击,不然应该还更震撼。 |
|
最佳fandom之一哈哈哈哈 |
|
写得想吐在这里就不写了。。。 |
|
既傷感亦creepy的短片,說的是傳奇人物Karen Carpenter悲傷和短暫生命的故事,夾雜越戰時期的愁緒.壓抑和情感失控充滿全片,配上獨特的歌曲聲線,加多了一份鬱結和幽愁,以Barbie膠公仔作為片中的人物,亦是另一層面的悲傷及冷酷恐怖,整體氣氛配合,令人難過的短片 |
|
搬运到了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r4y1W76o/
看视觉文化「超」讲义里提到Todd Haynes的几部作品,其中利用「虚构」进行文化批评的部分很有意思。(这也是其中一部) |
|
厌食症/海因斯/illegalart.org/biopic/melodrama 还不错 魔性 他们是如何改变芭比的脸的。。除了比较明显的那些 Why do stars fall down from the sky
Every time you walk by?/let me be the on you run to |
|
一直对Haynes无感,不过反正是早年作品似乎不必计较太多。有意思的是开创性的传记片手法,玩偶的虚假vs现实的真实。想起那些录音课课堂,你需要成为造假高手,才能最接近真实。当然,效果和请霹雳布袋戏来演谁谁自传是差不多的,也就是美国人没想过木偶戏还能往audio visual上放。Carpenter的歌声是两代人的社会基音,再次听到会产生“回家”的野望,虽然它是因此而被ban的,仍要为此多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