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日本军队对江浙人民进行报复 屠杀了25万人… |
|
他被截掉了一条腿而不愿意见她,最后她自己来了。根据1941年真实事件改编。最后三分之一段故事发生在中国,飞行员坠落的地点应该是福建,1944年上映,那肯定不是在中国拍的。佩服剧组的考究细致。另外,其中有段配乐用了《义勇军进行曲》,它成国歌都是后来的事了。这电影搁当时绝对是个大片儿!!! |
|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中国还是美国的盟友,片中大天朝抗日军民对美国飞行员的救助篇幅不少,描写非常正面。在空袭东京后的报复行动中,中国沿海地区约有二十五万人遇害。救助老美的英勇事迹基本湮没于史海中,叹息。Thirty.Seconds.Over.Tokyo.1944.720p.WEB-DL.AAC2.0.H.264-ViGi |
|
Arizona飞机博物馆里的退伍老兵解说员提到过本片。回国的航班上居然有,我就看了。里面发生在中国的情节有一大堆,因为主人公的飞机缺少燃料,迫降在了漳州,而非预定的重庆。 |
|
片名让人眼前一亮,即使是1940s的片子,也堪称是现代战争片的模板。那个年代虽然特技粗糙,但好在处于战争时代,如果得到军方的配合,也还比较容易拍出一些大杀器的镜头。更有趣的是那时中国人在洋人中的形象,与党化之后的今天完全不同。义勇军进行曲也出现在电影中。 |
|
杜立特空袭东京的事迹,这个事件原型其实在很多电影里都涉及了。但这是一部1944年的老电影,彼时中国抗战尚未结束,正面战场甚至还打出了豫湘桂战役这样的溃败,但也正因为如此,电影中涉及中国军民营救的剧情相对能显得感情更真实一些(毕竟那时候根本不存在中国票房这东西)。《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突然间还有点懵,不过由此可反应出时代催生的伟大艺术作品的震撼力量。 |
|
(一刷20200122三星:前20分钟后快进至末20分钟看完#对剧情完全没有兴趣,表演也很没意思,倒是白胡子老头的表演我特别喜欢。摄影非常非常非常出色,人物调度与摄影机运动的配合以及揭示信息的节奏、飞行中的飞机的拍摄,简直让我叹为观止!可见对背投素材的设计花了非常多的心血与精力。另外中国人齐唱美国国歌一段少见地不用运动摄影,算是一种庄严感吧。要补一句:我是看到布列松提到这个片才找来看的。)二刷一星半,一颗星给短暂的飞行戏及其剪辑、声音剪辑、特效,其余部分尬得不行(包括华人演员们口音可怕的台词)。一刷没有认真看飞行戏是我的错,为了布列松,完整二刷。影片拍摄、上映时二战还没打完,日本还没投降,了不起啊。 |
|
我怎么才看!画质感人(褒义),书里的情节还原得很到位,44年的特效有这带入感已经足够好了(原来钻桥和"帮日本人收割水稻"都拍出来了!) |
|
3.5吧,航母上起飞那段和轰炸东京那段是重点,家属戏太多严重影响观感,后小半段机组掉落中国沿海得到国人救护那段拍得略煽情。印象比较深的:Ruptured Duck迫降海里后Ted在暴雨中说“I lost my ship!”还有前面准备起飞时引擎出问题Ted说“我才不会让海军把她推下海”,囧萌。 |
|
《Look》杂志称赞它是今年的五部最佳电影之一。美国国家评论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将它列为年度最佳电影的第八名。《好莱坞记者报》的评论员称它是“史上最伟大的战争片之一”。 |
|
3.5星,轰炸机飞过东京上空的时候那个桥段拍的太有真实感了,真是身临其境,而美国飞行员和浙江沿海中国人民的友谊更是刻画的细腻入微,一群孩子们唱起美国国歌的时候那种感情溢于言表,当美国的飞机来接自己的飞行员时背景音乐中响起的义勇军进行曲顿时让人心头一震。(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
|
7.3分,低空飞行的镜头真的很刺激。与中国人民分离之际还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在1944年还并非国歌,这种感觉真奇妙。 |
|
谁能想到如此精彩的战争大片,就出品于那场著名的东京大轰炸不久,其时日本人尚未投降呢。本片大致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重点展示了美军志愿者飞行员在空军基地集中培训,经大黄蜂号航母送至日本近海,然后对东京工厂等战略要地进行轰炸的过程。重型轰炸机航母甲板短距起飞、超低空飞行及轰炸地面目标,临场感十足,发动机轰鸣声发出的低音都能感觉到。中部重点描述了中国沿海军民抢救、帮助着陆散落在海岸线的美国飞行员的过程。中国老百姓淳朴善良,善恶分明,急公好义的优秀品质展露在世人面前。老爹这位乡绅由中华民族独特传统文化打造的形象与气质,令人感觉亲切又似曾相识。衣衫褴褛的乡民馈赠美军飞行员手衲土布鞋,当发现一位截肢后,羞愧地双手掩面,其淳朴善良使我泪目。期间,片中两次出现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9.4分。 |
|
chinese are good |
|
中国的那一段最好看最有趣,特别是陈医生和他的父亲,还有那个送布鞋的农民,中美如此一家亲,看起来很梦幻。但上半部分节奏确实太慢了,只能不断快进。还有那时中美两国生活水平差距有多大!7.4 |
|
几个有意思的点:印象中这样“干净”质感的黑白战争片不多,倒是看得很舒服;二战的空军片永远看不厌,飞越东京上空的时候真是捏一把汗;说到东京,“家乡的亲人一定很想知道东京曾经的模样”,看着繁华又安宁的都市毁于炮火尘埃谁又能不心痛;没想到“Changzhou”和“Chiang Kai-Shek”也能在这部片子里拥有姓名;那个边送伞给美国人边说“一路平安”的当地人;“United China Relief”的画报翻译为“联美驻华会”,看到中国的医生护士无微不至温柔优雅地照顾美国士兵,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美国士兵亲切地跟自家孩子似地喊大爷“Hey Pop! How's the chop suey around here?”;还有送鞋那段,多淳朴的中国人民啊!Because you are our kind of people. |
|
难得看得下去的黑白老片。曾经美国人也满腔热血,中国人也热心淳朴。就是各种粤语太难接受了 |
|
第一次看40年代的二战电影 非常清晰的画面 前一个小时情感铺垫和大量对男主及小伙伴的性格刻画 为后一个多小时剧情发展准备 很好奇在1944年美国眼中的中国大地啥样?but 虽然情节温暖感人 我细想应该是在摄影棚拍的 这个片名真的误导人 不过从航母开始 高潮渐入 在飞机上长镜头那几分钟好厉害 |
|
杜立特轰炸东京,不敢相信是在二战还在进行时拍的,那些中国的场景在哪儿取的景?缺点是都讲广东话,应该讲浙江话的。家属戏有点太多了!【2020.03.08 - 01:26】 再一次看了这个电影,44年拍的电影,今日还能被感动,不容易。对比决战中途岛上面的五毛特效,这个实景更好看,值得四颗星。 |
|
看看制作年代吧,可以忽略掉一些粗糙的细节了。 |
|
四四年上映的四二年的故事,神奇的二战片,就算是节奏慢于现在的电影,也足够让人惊喜了。 |
|
标准的二战美国宣传片。彼时那一大堆满天飞的B-25道具如今只有最一后架还能够上天。另外,片中那几架莫名其妙的日本路人飞机其实是东条上等兵的座机;但在本片上映的1944年这一点尚不为美方知晓 |
|
“如果你觉得不能接受请说出来,这不怪你”“他(送鞋的老大爷)比我还难过”。前半段美式轻喜剧式的活泼调侃,后半段朴素真诚。配乐恰好是《星条旗永不落》和《义勇军进行曲》再来一首《美丽的亚美利加》就齐了(x 渔船发回的报告没被当回事,但是后面一路都没人发现他们是什么情况?PS 同样的情节在七十多年后换来的却是谩骂,哪里出了问题?砍树那个梦印象深刻,爱情戏略拖沓,女主性格也显得腻腻歪歪。2020-06-04 |
|
如果我给《东京上空的三十秒》4颗星,那么《珍珠港》这部电影也就是3星的份。因为前者在真实度以及爱情戏上都比后者完美的多。 |
|
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动,甚至中国人民救下美国飞行员和他们结下友谊时……老人送鞋这段…可惜共患难易,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异国友情了……远超珍珠港!推荐! |
|
理应被记录的历史,伟大的突袭 |
|
影片质量只值3星,但降落后遇到热心的中国人积极救助美国兵那段帮我给感动到了,还放了义勇军进行曲,农民因为送帆布鞋给截肢的劳森而羞愧,陈医生虽然一句英文都不会说,还是将家中珍藏的玉镯送给对方作为纪念,作为中国人必须给4啊,唯一亮点在于飞到东京上空轰炸的视觉效果,考虑到1944年还在二战,假富士山还有东京街头的拍摄效果,只能说很震撼,取景也用了以往棚内不常见的外景,武器以及飞机,大制作,老美电影工业真是牛,底子厚。中国演员唐人街请过来的吗?怎么说粤语?
前一小时战前准备和家属腻腻歪歪太冗长了,毕竟战宣片,所有大头兵都乐呵呵接受任务,家属也坦然接受家人受伤,配合度全部拉满,建议从起飞开始看。 |
|
为了了解让日本早日投降战略轰炸东京的情况,结果误打误撞看了这个,当年的特效,现在看来虽然不震撼,但也没有撒破绽。了解了B-25,和大黄蜂号航母,还有我们浙江人民救美空军的故事。 |
|
多么美好的一部电影啊 居然是八十年前拍的 宏大历史事件中小人物视角中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很多细节的 尤其是对白 比如说将军在出战前两次的提到任务的自愿性质 确保执行任务的顺利。 |
|
前半部分铺垫太多,登上航母之后的部分是重点,陆军和海军的情谊,飞机从航母起飞、在日本上空投弹的场面非常激动人心。后面降落福建漳州,但中国人都说粤语,所有人的英语比汉语都流利多了,送别登机的背景音乐是《义勇军进行曲》,和《决战中途岛》比起来好的一点是,里面的中国场景服装算是比较还原,而不是像越南一样(可能因为当时还没打越战,反而比之后的印象更真实)。当时除了屈赛还真没其他演员撑得起杜立特将军,40年代这会也算是他外形巅峰了。这片里演了轰炸东京其中一员的罗伯特米彻姆,三十多年后在《中途岛之战》里演了著名的‘公牛’哈尔西。 |
|
除了各种精彩的飞行与爆炸特效之外,最令人惊讶的还是这部电影如此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对于轰炸敌人百姓的恻隐,对于同一条战壕中国群众非常正面的刻画,这种很正面向上的中国形象,真的越来越少在后来的美国电影中看到了。 |
|
我开始以为在中国的情节大都来自想象。后来才发现此片上映于1944年——要怎么拍摄那些在中国的情节呢……而内容是根据当时参加空袭幸存的飞行员的回忆录改编的……一年前我最初听到这个行动的时候,为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冒险执行此次行动而落泪;而今天又不得不加一句,吾国吾民,着实让人敬佩。 |
|
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点在于,那个年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
|
美国陆军飞机在航母起飞空袭日本的故事。叙事顺畅,从训练,到远征,再到迫降中国被村民救援,最后回国。很惊异这是1944年二战未结束时的电影。 |
|
只是一个战争题材的故事,战争场面却没多少,不知道这是不是美国为了统一反法西斯战线给中国抛出的橄榄枝 |
|
战时主旋律样板戏 |
|
对杜立特空袭前期准备比较模糊,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战争都尚未结束,拍摄了航母和B25飞机的戏份,且效果不差,很是难得了。尽管应该算是战时主旋律宣传电影,还是表达了战争并不是对平民的屠杀的反战思想,算是好莱坞古早战争片里可看的一部。 |
|
那些个讲粤语的浙江沿海渔民实在太雷了,还有那个查理。。。游击英语帝 |
|
飞行场景拍得太棒了。训练的部分就进入了紧张氛围,群像戏相当生动。对中国人形象的呈现很正面,虽然还是有些那个年代的刻板印象。前线与后方的戏份融合得自然、动人,爱情给人带去希望。这个故事值得再拍呀,永远不该被遗忘! |
|
前半段不错,到了中国之后就很奇怪。 |
|
1944年都在打二战竟然还有飞机武器用来拍摄电影 真是非常好 还用了未来的国歌当了配乐 |
|
故事足够简单,演的也很细腻,包括中国人的表演都很好,方言也很标准,电影很讲究,除了过去的电影有点做作(强颜欢笑),其他都很好。 |
|
新中国成立前,美国电影里也曾客观地描述过中国。
影片第98分钟还出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
|
哎,中国因此牺牲了25万条生命,太惨痛了。 |
|
勋章系在炸弹上。。。 |
|
1944年的电影,较全面反映了杜立特行动。后半部中美的战斗友谊和飞行员的夫妻深情写得很细致,配乐用了《义勇军进行曲》 |
|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特效。美国二战主旋律影片。发生的时间是1942年不是41;毕竟是战时拍的,还原了不少真实的细节,包括所有飞机都换用了简易的投弹仪,因为原计划是夜间低空轰炸(转自b站评论区) |
|
怎么能拍得这么冗长无聊啊?段落过渡生硬,前一小时的故作风趣和儿女情长全是废话,正经的空袭场面不到三分钟,服了。 |
|
英雄该被铭记;但更该被铭记的是后来日本调集5万军队对江浙人民进行报复性的攻势,此次我方25万中国军民丧生! |
|
二战期间的视觉大片。真实还原了泰德劳森的回忆录。影像胜过千言,很多东西光看书是想象不出来样子的,比如二十美分瞄准器,比如简陋的输血装置。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