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瓦嘉达 وجدة (2012)

    最近更新: 2024-07-26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女性骑自行车会违反道德?沙特女人要如何追求平等《瓦嘉达》

    作者:顾我电影

    传说沙特阿拉伯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瓦嘉达

    作者:阿东巴--

    这个国家人均土豪,可女人连自行车都不能骑,否则就生不出孩子:《瓦嘉达》

    作者:奶茶电影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Wadjda.2012.1080p.BluRay.DTS.x264-PublicHD[8.68GB] 详情
      Wadjda.2012.1080p.BluRay.DTS.x264-PublicHD[8.68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Wadjda 2012 1080p.mkv[2.17GB] 详情
      Wadjda 2012 1080p.mkv[2.17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Wadjda.2012.720p.BluRay.DTS.x264-PublicHD[4.96GB] 详情
      Wadjda.2012.720p.BluRay.DTS.x264-PublicHD[4.96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Wadjda.2012.720p.BluRay.x264-CiNEFiLE[rarbg][4.42GB] 详情
      Wadjda.2012.720p.BluRay.x264-CiNEFiLE[rarbg][4.42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Wadjda.2012.瓦嘉达.中文字幕.HR-HDTV.AC3.1024X550.x264.mkv 详情
      Wadjda.2012.瓦嘉达.中文字幕.HR-HDTV.AC3.1024X550.x264.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瓦德·穆罕默德 Waad Mohammed 饰),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Abdullrahman Al Gohani 饰)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然而瓦嘉达的妈妈(黎姆·阿杜拉 Reem Abdullah 饰)却极力反对这件事。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然而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却始终阻碍着瓦嘉达,难道她就只能屈服于现实么?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8.0 正片
      Kış Uykusu
      2014
      剧情片
      土耳其

      冬眠

      Kış Uykusu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们疲于奔命, 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 每天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 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 欧洲的散漫的虚无主义者们把大奖给了《冬眠》,美国的进取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必将把大奖给《少年时代》。无需触犯禁忌,同样能拍出人性的深度以及厚度。而克制是一种更高的道德。
      • 诞生了影史上最长的正反打回合,结束后全景,双方气喘吁吁。我总在想,这段姐弟撕扯其实有性的隐喻。但无论金棕榈与否,我都坚持此片几乎全靠对白承载主题的表现方法有些单一,我更喜欢“兔子与马”的设置。
      • 会是今年的金棕榈吗???
      • 平原凸兀石头城, 半凿洞穴半积雪。 一代默逼变叼逼, 冬眠愈发促催眠, 裸看无感速充逼, 金鬃驴添驴粪蛋
    • 豆瓣 8.3 IMDB 7.7 HD高清
      גט - המשפט של ויויאן אמסאלם
      2014
      剧情片
      以色列

      诉讼

      גט - המשפט של ויויאן אמסאלם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千万不要嫁给摩羯男。
      • 堪比[十二怒汉],当美国法制早就追求着平等和公正、真理和人民主权的理想时,这些宗教国家还在因为可怜的男权女权和宗教束缚,争取着自己的自由和尊严,真是喘不过气的社会悲剧和体制荒谬。
      • 只需要一个房间再加一个过道,也可以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 法庭戏拍得无聊是重罪。
    • 豆瓣 8.4 IMDB 7.9 HD中字
      4 luni
      2007
      剧情片
      罗马尼亚

      四月三周两天

      4 lun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 Gabita就是条毒虫。
      •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 社会主义长镜头
      • 观众如坐针毡100分钟,国民鞠躬尽瘁被折磨到死。那个还没来到世间的胎儿,是悲剧里唯一的幸运儿。
      •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 看到死胎莫名有种爽感,毕竟怀孕实在太恶心了
      •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 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 一个女人堕胎的一天,另一个女人奔走在学校、家庭、酒店、街道以及他人的日常中,看见一个国家、体制的黑暗过往。
    • 豆瓣 8.4 IMDB 7.5 HD1080P中字
      Parched
      2015
      剧情片
      印度

      炙热

      Parche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这几年曝光的印度新闻来看,这片子里的种种绝非单纯虚构。摔跤吧爸爸是励志,而这片子更为真实更为应景。鄙人虽然好色,但一直很尊重女性的。这些畜生,一点也不怜香惜玉。。。。愚昧封闭太可怕。8.3
      • 對比開逃回村里的姑娘,控訴整個夫家對她的殘害,她的母親仍將她推回火坑,而拉妮選擇放小媳婦自由,不僅是對小媳婦的救贖,對自身也是,雖然未來未必美好,至少她不再是行屍走肉,無力改變世界,改變自己也是一種抗爭。
      • 看到有个男性观众表示本片太贬低男性了,简直呵呵……在性爱上温柔相待知道如何取悦女性的男人,对自己喜欢的妹子契而不舍长途跋涉来看她的那个男人,还有为了改善村民生活为村里女性提供就业机会的男人,不都是正面形象么?还是说这些都不算男人,只有那些垃圾才算?
      • 松子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在印度则是「生而为女人,我很抱歉」,题材敏感,种姓制度、重男轻女一直都是印度社会的症结,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没有丝毫尊严,电影里在拉贾斯坦乡被物化的女性只是一个缩影,被压迫的人在觉醒,而愚昧顺从的人依旧,敢爱敢恨的几个姑娘们做了最好的示范。
    • 豆瓣 8.2 IMDB 7.7 HD
      La grande bellezza
      2013
      剧情片
      法国

      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 “怀旧到底有什么不好,对于那些对未来不抱希望的人来说,这是唯一的消遣。”
      •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 不识罗马城也不谈费里尼,还是被这个上流社会年迈作家历经浮华之后的落寞唏嘘所打动。"灰飞烟灭的是我的灵魂,藕断丝连的是这座城池",我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到头来才发现最美的不过是初恋时一次拥吻。
      • 曲高必定和寡,加上意识跳跃,不喜欢也很正常。摄影和配乐美到极致,精致而残颓的生活背后,对罗马的“根”的爱与恨,在夜色和晨曦中渐渐展开。更多的是意象,是营造的感觉,很美,和罗马一样。
      •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 更喜欢《年轻气盛》,虽然那里面也有很多形式主义,但内容更实在更自然。配乐很好听,但有刻意拔高的嫌疑,有几处音乐衔接比较奇怪……但我还是被几场聚会上醉生梦死的气氛给打动了,其中的张力或许并不亚于安东尼奥尼的爱情三部曲。
      • 还有哪座城比罗马更配得上La Grande Bellezza这称号,即便它有肮脏的角落;还有什么事比知晓生命的美更重要,即便它让你痛苦和困惑。
      • 可能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啊。。。
      •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 所有迷人的镜头与包含讽刺意味的配乐,都只是吸引你把电影看完而已。乏味的对话与莫名其妙的情节,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意境。起初不断冒出快进的冲动,后来又心生抑郁,最终导演只想让你静静地坐下来,心无杂念地面对这个世界触手可及的虚伪。→20.9.7 二刷。
      •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 豆瓣 8.2 IMDB 7.5 BD高清中字
      Uzak
      2002
      剧情片
      土耳其

      远方

      Uza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孤独是什么?是面对面却无法交流,是肩并肩偏只有挖苦,是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恼羞,是想高攀却遭白眼的失落,是心口不一的尊卑自照,是切肤之痛的矛盾互攻,是一恍惚就来不及说出那个字,是爱之切切却已没机会上前。
      • 锡兰的片子,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拍状态。独身的城市男性知识分子,生计闲散无忧,却也无聊沉闷,闲来打打飞机,开开嘴炮,孵孵酒吧,看看老塔的<潜行者>跟<镜子>,撸撸A片…可就算是这样寂廖的状态,也恨有人闯入和打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叫什么来着?PS:锡兰跟老塔,是最会刻画风的导演。
      •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 现代人的孤独感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疏离,却在各自追寻与他人的联系中被彼此推得更远。这种精神困局正是锡兰[远方]的主题。我们曾在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见过类似的追寻,只不过那里真正的中心是一间空房子,而这里的公寓则充满了生活的细节。人类最终只能通过这些物件才能间接地相连。
      •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 进城务工的乡下亲戚,性格孤僻的摄影师。毫无共通点的两人,终究没法离开各自的孤独到达远方。两人都只能躲在暗处观望,一个无法开始,一个不愿结束。
      • 慢,闷,于是更显的真实,点到为止的留白式叙述,却又有种不满自溢的张力;飘雪的伊斯坦布尔,男人之间的隔阂,被物化抑或意象化的女性,远方其实并不远,只是自我的缚束让那看起来遥不可及;摄影加分太多,牛得不像话。
      • 如何用镜头语言刻画距离感的最佳指南,从无处不在的物理上的区隔(房门、室内与室外、公共场所的遮蔽物)到多处浅焦镜头,把两位主角完全地与彼此、与周遭环境隔离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一种哪怕共处一室,也如在远方的疏离。话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总在发出声音的门和地板,每一声嘎吱都如一次沉吟,一次呼救。锡兰真的很会用天气讲故事,雪简直是他用来塑造无助和寂寥的最佳道具,这在数部作品里都有所印证。两位主角看似差异极大,却又经历着完全相同的境遇,特别是悄悄跟随心上的女士又无果而返,两处情节的展开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和解又不会如期而至,深夜查看被粘住的老鼠的镜头也许是他们唯一一次采用同一视角,唯一一次相互体认的可能(但下一秒,楼上窗内的和楼下路边的,距离再次拉开)。
      • 看完就像有一记闷闷的重拳打在心口--现实中就是有这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言说的感情。当最后人离开了,通过一只表弟留下的烟,反而感受到了他对他的一丝理解与和解。
      • 略闷,慎看。长镜头,慢节奏,少对话。锡兰的摄影总是有加分的。类似的的故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难得的是导演能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在心理描写上得到了极大的丰满。很多地方都太妥帖了,尤其是那个城里的摄影师,这是不是锡兰自己的生活经验啊。
      • 锡兰的作品中这部最忧伤。农村的小伙来到城市投奔自己的亲戚,寄人篱下的生活,表哥的冷漠自私,自卑的出生,城市人鄙夷的目光,暗恋的女孩不敢说出口。下雪的伊斯坦布尔更加寒冷,找不到工作独自一人惆怅的在海边踟蹰。这样的故事你一定听过。城市改变了你,现代化综合症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 本片荣获2003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土耳其最佳年度导演和最佳年度影片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两位男主角双双荣膺影帝称号。©
      • 1星给逝去的伊敏·托普拉克。最看重的就是锡兰的人文关怀,他作品中人与人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而又真实。摄影很美,对白很少几乎都是纯镜头语言。觉得这种电影比那种特效堆积起来的电影有味道多了。
      • 第一部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片。非常让人纳闷,居然全场爆满,这么闷的导演不是应该会吓跑很多人吗。标准闷死你不偿命。但是由于最近各种爱长镜头加大师级摄影和调度。所以导演深得我心,那种优美的调度,配色建议大屏幕观看。另外,锡兰每个主角都有呢么点肾虚的感觉,也算是个人风格之一哈
      • 情状电影,孤魂野鬼般的城市游走,从满天白雪到夜幕昏沉,从故乡到远方。间离的家庭与孤独的人生,共同发散出一种自我流放气质。锡兰的镜语体系相当适合把握与呈现此种现代性城市中人与人间孤独/隔阂的景观,摇摄/特写均带有某种流动的诗意气息。
      • 我看过了的,但是我完全没有看懂。所以我完全不记得这个电影了。真遗憾。
      • 真的拍出了人类通感,欲望下徘徊逃避、理想主义的崩坏、凛冽的寂寥孤独,对仗工整地描绘出了逾越阶级的生存困境,兄弟二人跟新世纪初经济孱弱的土耳其一同阳痿。如果将马姆的前妻移民加拿大的后记拍出来那就是《山河故人》了:走到哪,脚下终究土地,不必赋予意义或是乡愁……
      • 居然很好看,没有废镜头,完全不闷,戛纳双男主没有丝毫表演痕迹,完美演绎了生活的窘迫和寄人篱下的寒酸感,细节很抓人。最后那盒烟是一种“和解和释怀”,伊斯坦布尔当然不是你的,但我在这城市生活数十年,它也不属于我。
      • 锡兰主题比较直白的作品,Uzak翻译成远方不太妥,有些削弱/混淆语境。两个孤独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消解孤独,而是产生疏离,很普适的是两人即使在原处境仍是一种局外人状态。锡兰的镜头语言很适合捕捉疏离与孤独。可能是题外话:近代以来伊斯坦布尔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宿一直处于一种纠结摇摆的状态。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是历史和文化隔阂的源头,眺望它就是一种“呼愁”方式吧。这点锡兰和帕慕克很一致。
      • 你常说,你该像塔科夫斯基那样拍电影,那么你为什么不试图忘了那些往事?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