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少民地区难打,唯有彭大将军横刀立马,斩敌扬威。如果能全歼就更好了,为西路军报仇雪恨。这种老片领导人还是说方言效果比较好,都习惯了 |
|
突然冒出个女记者是什么鬼?插入突兀,一定是为了捧红这个人,节外生枝硬加进去的情节。整部电影拍得一般,只有在国民党说要深入研究彭德怀这个人和烧掉整个银川这两处比较有信息量,能了解到国民党的残暴和彭总是军事专业出身,经过了一级级岗位的逐步锻炼。所以新中国开国元勋们是比较专业的一个班底 |
|
蒙古包畅谈军事,骑马与砍杀,伊斯兰朝拜谈和平,院中唱空城计,西北老百姓求雨,去回民那卸猪肉猪油。这几场戏份和过去认识的战争有很大不一样,原来战争年代文化也有很大的丰富性,并非只有两种军装一种军人。
这一部的画面上了一个档次,但是其他部分的场面差大决战一些。尤其是战争场面很多地方看着很儿戏。同事对于军内认知也和大决战的差别很大。地方方言的缺失也问题极大。俘虏直接见司令,边上还没守卫,这个更扯淡了。一刀砍掉手,断手冲锋,个人主义,不会拿枪的女兵冲锋,这部分真的大可不必。正派演技差反派一截。导演的大场面调度能力也很差。
不得不说彭总的领导方式就是拍拍屁股给颗糖。其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批判自我
别说那些拜年话(lol)。(走开后)能打的干部毛病多,先提他当营长,我看他是个团长的料 |
|
吕晓禾没有宗利群更为形似,现而今距离1949年过去了七十二年,中国的革命还很长。 |
|
青马和宁马的败亡 |
|
彭总的扮相不是很像,而且基本说普通话没有方言,这几乎是大进军系列的通病了。在今天民族氛围下,这种尺度估计是没有了,加一星。 3.5星 |
|
拍的一般,剧本没用心。彭大将军勇猛。解放全中国!胡宗南竟然跑到了汉中,看到了解放汉中。 |
|
三分天下,七分人心。横刀立马,看我彭大将军。干掉胡宗南四个军,决战兰州,新疆起义,纵深4千多公里,解放大西北。女记者柔情万种,连营长壮烈牺牲,充分体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险恶与一息尚存。 |
|
拍的一般吧,几个主演还不错,场面也够大,但是剧情,人物太过程式化,女记者又有点突兀,总之,感觉没有拍好,毕竟不是李前宽肖桂云执导…… |
|
彭总是真无敌 |
|
对彭德怀以及女兵的刻画比较好,攻打大西北首先尊重名族习俗,打甘肃的火球下山场面很壮观,穿越沙漠解放新疆 |
|
拍的太差了,假大空! |
|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大决战后大进军。
这个系列最好的一部就是彭大将军的这段。
除了女记者的戏份实在太画蛇添足,太蹩脚之外,还是很有看头的。 |
|
8/10.
咸阳之战,围歼胡宗南,兰州之战,战争场面还可以吧,赶不上大决战系列。
二马血债累累,可惜让他们跑了。
演员演技稍显夸张。
看的央视六套的版本,没有字幕,也没有人物介绍字幕,配音一般。 |
|
战争场面较少,看完大决战的方言,看这一部的普通话突然觉得很不习惯 |
|
一野是真穷啊,太不容易了。 |
|
真好看 |
|
彭大将军! |
|
相比三大战役因内容量过大而选择的平铺直叙式的讲述,这部采用了更多的戏剧手法,甚至单独安排了一名非领导人主角来串联剧情。但大部分设计在今天看来都较为陈旧,并因此而缺乏效果。 另配音放弃方言选择普通话使得人物更为脸谱化。 |
|
这一部是八一厂大战系列里编剧最不好的一部,周洁的戏尴尬死了,还有那连长降排长升营长的戏,也是败笔,整部片子的战略气质一下就给没了。 |
|
马马虎虎可以看 |
|
痛歼国民党军——马家军的战役! |
|
一野,彭老总 |
|
大进军,国民党领导各怀鬼胎人心不齐。共产党彭德怀领导有方亲民爱民,务实。士兵士气足,也不容易啊。马匪也是很牛逼,吃了一亏,然而国民党轻敌活该被打败。营长和小记者没在一起有点可惜就这样牺牲了。 |
|
的确不比大决战。 |
|
战争场面拉胯,草包胡宗南和他的奇葩手下们让人忍俊不禁! |
|
以前西北军真的惨烈,西北野战军也是真的辛苦。女记者那条线简直胡来,一会儿救人、一会儿冲锋、一会儿采访彭总。 |
|
大进军不如大决战 |
|
解放西北五省共计320万平方公里土地,彭德怀挂帅,先打胡宗南,再打青宁二马,和平解放新疆。在行军途中,着重塑造出一名”大个子“连长的成长经历,戏份甚至盖过主角的彭德怀,先因杀俘虏被罚降级,再立战功升为营长,在赴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牺牲。
全片剧本结构一般,没有谈恩怨历史,也没有讲四马后续经历,兰州战役在110分钟就结束,而后四十分钟讲的新疆和平解放过程比较干巴巴。人物都是用普通话配音,不像大决战系列是各说各的方言口音。 |
|
2004.2.26日记 |
|
还不错的战争戏,但我觉得整个影片最精彩的就是马家叔侄的假哭演戏。反正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无聊,那个女记者角色完全多余,很多战争片的女性角色起不到点缀作用,反不错而让人觉得多余,甚至拖后腿,完全感觉不到战场柔情。 |
|
解放兰州真的很惨烈 |
|
胡宗南的副将裴昌会夜里不接电话,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年少轻狂,马鸿逵滑头算尽终赴美办马场。西北地区历险脊,马家军队自清起家,为割据几十年,马继援2012年逝,兰州据战,出兵咸渭,可见其悍。此旧片二阅,胡宗南虽未庸亦庸,战略已误,徒守无益。 |
|
以解放大西北为主线,展现了在彭德怀等将领的带领下,西北野战军如何与国军胡宗南、青宁二马展开战斗,并最终实现解放的历史过程。咸阳守卫战、扶眉战役、西安战役、西北战场上最艰苦的兰州战役等,突显了我军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胡宗南评价彭德怀履历“全是代字”,指导员嘉奖彭德怀“彭总不喜欢表扬,两个字足够,甚慰。”“裴副长官有交代,夜间不接电话”。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实地拍摄,增加了真实感和震撼力。这片里彻底放弃了方言使用。
|
|
最近读解放战争,这部唯一的优点是90年代和40年代变化不是很大,场景很接近,当然很主旋律,不是纪实片,战争就是战争,风云变化。 |
|
290 |
|
终于把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补完了。其实都是一个套路,但是也可以在这个套路下带来惊喜和亮点。这一部却是最怪异的一部,煽情生硬,人物刻板。而且为什么为什么就要走路进新疆啊 。。。。 |
|
没有大决战好 |
|
要是能给配文说一下谁是谁就好了。 铭记历史啊 |
|
7分 |
|
平淡如水也就算了。。。还弄个女人。。。。。。。 |
|
四星 |
|
【学习强国影片96】兰州战役,是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灭敌人2.7万余人,消灭了马步芳集团的主力,使西北其他反动军队完全陷入分散、孤立的境地,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
|
人物拍得没有魅力 情节很平 故事似乎断断续续 副线的女记者和自降为排长的连长的内容更是令人难耐 几无亮点 |
|
相比于《大决战》的深入人心和耳熟能详,《大进军》系列作为三大战役之后在各个方向上扫清各路军阀和国军残部的斗争,缺乏了那些波澜壮阔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因此艺术表现力的上限也相对有限,这是题材本身决定的。不够《解放大西北》还是有颇多看点,以一野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本来就少,在野战军序列里也相对被忽视,因此它就少不了标本的意义。同时对西北诸多军阀的刻画也有别于中央军系统,比较观之其实蛮有意思的。 |
|
很难相信这是八一场的作品。比这个系列早几年的《大决战》系列堪称经典,看过的人对原厂+部分原班人马的《大进军》系列期望很高。影片一开始甚至让人以为是配音出了问题,这分明是诗朗诵。剿灭青宁二马的过程跟过家家似的,彭总判断错误导致的惨败也被敷衍过去,而这些残酷的过程才是解放西北最能体现我军勇气、意志和战术调度的地方。过度弘扬主旋律导致整个片子被切割的支离破碎,特派记者的尴尬演绎更是拉低了底线,这样的战争片还能承载还原历史、致敬英雄的教育意义吗。 |
|
故事比较流水账,人物塑造有细节,但不够完整。战役进程也没有交代清楚 |
|
排长…啊不…连长…啊不…营长没和女记者在一起好令人心碎啊,战斗英雄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还是累死的…女记者是真的女武神,永远冲在前线。 |
|
马鸿逵不是大决战的范汉杰嘛。女记者是杨贵妃。送钢笔果然FLAG。马步芳演员李龙吟是李默然儿子,本身就是回族。那个团长瞬间踩到地雷牺牲。李振西不是任弼时嘛 |
|
两大败笔:1.女记者是干嘛的?2.没用方言配音感觉少了点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