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急不徐的人物塑造,举重若轻的场面调度。知识分子留不住时代,斗不过权贵,亦对不住真情。 |
|
一年前看了路遥的《人生》,再来看电影,对某些话体会很深。巧珍说:“加林哥,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加林说:“天黑了,走吧。”…这种转移话题的本领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婚姻和前途为何总要以无辜女子做代价呢?张贤亮是模范带头啊。 |
|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彷徨,这是一个男人的软弱,正因这般软弱,他将永远处于后悔无法幸福;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
|
作为屌丝很心疼巧珍,我很懂那种跟爱慕对象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努力去学但还是做不到的心情。嗯,我学习的是星座、日剧、台剧……大晚上突然好想读路遥的书啊,把《平凡的世界》再读一遍吧。 |
|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
|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 无论在哪个年代 文艺青年都是不靠谱的 |
|
痴情女子负心郎 加林不比谢永强 知青如是下乡去 象牙山是好地方 |
|
吴玉芳在这电影中简直就是中国的原节子了!周里京也不愧是八十年代中国保罗纽曼。影片的动能太强大了。 |
|
文本改编太成功,原著的意味尽显。特别理解男主高加林这种非典型性凤凰男在面对命运刁难、与命运抗争时的焦虑、彷徨和无奈。环境太重要,共同语言也很重要,人生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候的选择,只是人往往看不清最珍贵的是什么,想到了面对现实种种未必也敢坚持。镜头太稳了,不亚于《黄土地》的摄影,构图一绝,很多的大远景穿透,黄土地、田野、农林、平房、土窑、乡间小道,大西北黄土地的粗犷气,直呈陕北乡土的淳朴。 现在来看,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吴天明任西影厂厂长那几年的几部西影厂电影,真是国产电影瑰宝。8.3 |
|
这个片子的伦理旨意就是:"人生的两种选择,服从天性和学会仁慈。无论世事变迁,我必选仁慈。" |
|
这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现实题材里面最有水平的大陆电影了。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里沉浮,这就是人生。 |
|
这种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旨,和充满活力的浪漫主义景象,树立起了理想主义洋溢的大银幕风景,其间的人物,故事,表演,场景,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真切,澹泊。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成为80年代特有的国产电影的纯爱氛围。令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五星。 |
|
所以说文艺青年最不可靠,无论什么年代。 |
|
1、吴天明是民俗的忠实粉丝,《变脸》、《百鸟朝凤》自不必说,《人生》中的信天游、婚俗等,皆见吴之品味。2、大约二十年前偶然读过路遥的小说,当时还挺懵懂,但情节有印象,电影剧情与小说基本一致,难得的是吴天明拍出了黄土风情。3、路遥的小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
|
选择后的命运,这里主要还是展现历史下体制的束缚,而离开家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搁当今中国还是受用。有小说的底子剧本台词俱佳,吴导也很好的捕捉到了从村到镇到市原生态的群众和景象以及心理,民俗与老一辈德顺的故事也很难得,周里京是好演员。回村远景各种声音的结尾像极了锡兰的《冬眠》,资料馆百子湾160分钟版本。 |
|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 |
|
路遥的小说,现在看来颇为简单的剧情,可是见微知著,一颦一笑,慢悠悠的说话表情里,细腻地映射了那个时代。斗转星移,颠沛流离,有时候人无法胜天,命运转折却在一念之间。 |
|
修复版色调实在太艳。总得来说还是精致的制片厂风格,但吴手下的西影风格向来比其他四家写实点。主角不太符合我心中原著的形象。初中看书时就对这故事很无语,现在依然。人生是什么呢?没有对错,只有单向选择。 |
|
路遥小说改编,改编的十分漂亮。所以,在爱情里的选择真的是一个难题,高家林起起伏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也十分的幻灭和无奈。 |
|
看的135分钟版本,不确定资料里的时长是怎么回事……
前期节奏还不错,后期感觉有点赶,主要删减了克南和亚萍的部分。克南的被删剪还比较合理,亚萍的部分牵涉到加林的结局,删了之后显得加林的结局变得有点单调……
加的比较好的是巧玲教巧珍识字的部分(看书时就觉得少了这段不太合理)。巧珍虽然没文化,但她只要肯学,总会改变;亚萍虽然和加林能说到一块,但始终瞧不起农村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她不如巧珍的地方……
年代久远,完成度已经算很高了! |
|
#资料馆留影#路遥的忧思穿越了时代的界限,即使现在欣赏这部84年老电影,依然不会觉得“老土”“过时”,反而生出不少共鸣与感动。所谓人生不就是高加林所经历的那些吗?对他千好万好的刘巧珍,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落后却淳朴善良的农村,相对的就是五光十色却让人眩晕的“现代都市”,两种生活方式,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了一个惶惑不安的年轻人眼前,他需要抉择需要取舍。城市未必美好,农村未必不幸,而可悲的是,那时的高加林离开了故土还可以低着头默默回去,而如今的高加林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生的主题永远不变,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愧于心。ps 尽管周里京的颜值全程在线,演得最好的还是吴玉芳,陕北的风土民情让人难忘,还有冯建雪唱的那几首信天游很是怀旧。 |
|
路遥知天命,平凡见人生 |
|
130分钟版。勉强四星。“活着。只要我不死,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的心里”。每个环节都很好,主要写周里京与吴玉芳的爱情,但实际谈的是人生的抉择。被大队书记家挤掉教师岗位的周里京,得到村花吴玉芳的示爱,沾当官二伯的光东山再起,最终因错误的选择一败涂地。这里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与资本,可也有可爱的性格,吴玉芳爱的那么勇敢,这是她村花的自信;孤傲的周里京多少有点算计,可也有不顾流言蜚语携吴玉芳同行的豪气;再抽离一点看,农民与干部,村里与县城,西北与南京,每个人都囿于一个身份之中,这80年代中国人的现实叫人心疼。选景很好(村民步行或骑车赶集的场面真好),支撑起本片纯熟的横幅美学。周、吴的演技很好(吴更好),把这段情呈现的动人心魄,周里京你不是个男人!除了大胸肌,他的面孔还不时闪过陈冠希的幻影 |
|
很司汤达,很于连。不管是孙少平还是高加林,写的都是路遥。
路遥对于「逆天改命」的执着,和现在网络小说是一脉相承的,猫腻就公开表示他受《平凡的世界》影响。只不过前者写的是痛苦,后者写的是爽文。
路遥的文本有两面:一个是阶级跃升之痛,一个是背叛原生阶级之苦。前一条现在的文艺作品还有,后一条却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强势而绝迹了。
路遥曾经借着「时代的红利」,当过县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县长),娶了北京来的女知青为妻。虽然后来称之十年浩劫,却是对其国家主人阶级身份的一种体认。而随着运动降温,那些城里来的知青各种门路进厂、读大学,他却重新跌入「天罚」——成为农民。
这种阶级自我认同开始幻灭。黄土地成为牢笼,走出黄土地成为执念。中国文坛有太多城里人写农民,却很少有农民写农民,这是路遥的价值。 |
|
自古民不与官斗……//大概我也是那不靠谱的文艺青年 谜之理解高加林的决定//怎么让见过海的人回到湖泊让见过湖的人回到池塘 他一定不情愿 只可惜过于相信人人平等而对不公心生愤懑//喜欢从姿态卑微开始就输得一塌糊涂//巧珍的告白完全是错误示范啊 加林根本不甘心当个农民而她却说“过去你当教师我不敢想 现在你和我一样了也是农民 我……” 小姑娘长点心吧 他只是没有那么喜欢你//加林他爸还说“我们高攀不上人家” 这不反才怪呢 加林不过是利用巧珍对他的喜欢来反抗自己的命运罢了 软弱都软弱得很有知青气质//其实我顶讨厌老电影里刻板至极的中国女性形象个个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对自己看上的男人死心塌地 什么金子般的心看不上还是看不上没用的//也厌透了小地方的愚昧和斤斤计较//凭什么不能为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一个爱人//说来也能算伤痕的另一种角度? |
|
如果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拍巧珍结婚,然后巧珍盯着红盖头望向加林家,接着就开始按照目前的拍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小说再来看电影,可以说电影拍出了我心目中的样子,尤其是巧珍。首先电影的音乐运用得非常恰当,传统唢呐与钢琴交织,前者表现农村生活,后者表现城市,前者厚重,后者轻盈,以此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其次是镜头的运用,农村那段比城市出彩,开篇加林父亲挖地便极为震撼,加上传统陕北民歌的加入,有一种黄土地的感觉。还有巧珍与加林分手镜头开始模糊也说明导演的认真。最后一段巧珍结婚唢呐的加持直接使影片进入高潮,唢呐的喜庆与主人公内心的伤悲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苍凉之感,除了唢呐,大概找不到第二种乐器了。 |
|
4星献给故事和巧珍,减1星是因为影片的完成度和加林:路遥的故事就像是先给你展示浪漫美好的东西,而后却残忍地在你面前将其摔在地上;吴天明的镜头语言过于朴素,那些黑得只剩声音的画面,真心嫌弃;……对他说:如果你看电影时不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影像,那你怎么能有哭、笑、愤怒……这样的观影反应? |
|
十几年前看过书,印象比《平凡的世界》深刻,金子般的姑娘被男主像土卡拉一样扔掉了,如今回想如果你是高加林你会怎么选?人都是那么的现实,现在想想这个故事似乎在暗示阶级固化,电影的选角和表演非常成功,女主是20岁的上海姑娘,淳朴水灵,看看如今当红的20岁演员谁能演得这么好。 |
|
1)其实从人性的角度看,高加林的选择不一定是错的,谁都向往更好的生活。2)吴天明拍出了地道的陕北味,一曲《走西口》用得太好了。3)越来越觉得第四代其实对中国电影的价值更大,尤其是现实题材作品。4)周里京真帅啊。 |
|
巧珍长得有点像松隆子。感情戏多,拍得也太勾人,太让人揪心,反倒把高加林有关“奋斗”的内心斗争这条主线给弱化了。最后情绪还没带到的时候就突然结尾,影院里不少人都“啊?”了一声。但已经很不错鸟。值得一看。@电影资料馆 |
|
感谢同学传我视频,之前在优酷上下的声画不同步。周里京同志年轻时还真是很帅,现在嘛~~~小白脸都经不起岁月考验。俩女的再漂亮点就好了。电影比较忠实于原著,增加的细节也都不错,但很多可以展开的点都一笔带过,可惜了。 |
|
人活一世,值得爱的事情有很多。 |
|
冲着里面有陕北民歌看的,真好听啊!不过加林不是我想象中的帅气样子,整个人别别扭扭的,又傲气不接地气,眼里心里想的都是大城市的生活,肯定不是我喜欢的男人样。巧珍也没我脑海里那般白杨树般挺拔的样子,但真的是美的,而且是个好女人啊,纯真、大胆、勇敢、勤劳,勇于追求爱情,也敢于直面生活!“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待着,我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现在的女人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吧,“加林哥,我看你比我爸妈还亲”,多可爱的人儿啊,这样的女人却被加林哥这样对待!不过不再像第一次看的时候对加林怨气那么大了,换做是我,也会经不住诱惑,抵抗不了内心的欲望吧!巧珍是好的,是伟大的,没毛病,但加林也是大多数人面对这种处境时候的常规反应啊!任何一个青少年,但凡有一点点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想放过啊。 |
|
比较失望。如考虑到影片的鼎鼎大名,可能还要前缀个程度副词。最大问题:对于高加林这个角色而言,周里京属于完全彻底的错选!年龄偏大尚在其次,关键气质上太过端正沉稳表情凝重目光坚定,太象是那种穷乡僻壤艰苦创业或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的主旋律男主范,并在片尾奉上人生历练励志金句,“肖尔布卡拉克就是碱水泉。在碱水泉里泡过的人比金子还宝贵!”……演高加林?实在强人所难!此角在欲望支配下的复杂性格裂变,周里京根本无法驾驭。比如市场卖鸡蛋的窘迫尬尴。女性角色也只是略好些而已——吴玉芳与老井的梁玉瑾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为双凤求凰故事,导演吴天明因何不愿意“善待”高加林,却尽量“成全”了孙旺泉?除周里京来自北影而张艺谋属于西影自家子弟之外,恐怕还是因为:前者好高骛远始乱终弃,后者扎根土地爱得很深——所以才要挖井! |
|
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一直没变,吴玉芳年轻时候太好看了,由她来演这农村小媳妇,直叫人骂周里京实在太蠢! |
|
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妹妹泪打湿红盖头。一人负心,两人认命。新的旧的不过在乎活得真一点,能不违拗真心亏欠良心,人生亦无悔了 |
|
由路遥的《人生》改编而成 乡土气息浓厚 原著作者路遥饱含着对黄土地的感情深刻地写出了这部关于农村知识青年人生选择的小说 导演与高加林不同 他完全真实地展示了黄土地上农民的风俗民情 饱含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爱 因此本片能够深入地把原著的精神和现实中的生活展现出来 属于上佳之作 |
|
主创人员将原著中极富偶合性的戏剧冲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电影更具抒情性,风格上基本保持了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诗意属性,给观众更多感情、情绪上的冲击力。片中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风土人情,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西部人民的善良质朴表现得酣畅淋漓。它对人物感情的刻画,符合黄土文化中传情达意的特点,粗犷而细腻。环境与人物的紧密结合使自然环境作为艺术要素进入结构,与人物形象的情感色彩结合,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氛围。 |
|
绝世渣男高加林!刚刚看完,我会为巧珍心疼好久的。其实小时候看过,当然那个时候看不懂。非常欣赏吴天明导演整片营造的氛围,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那么纯粹的爱,可终究敌不过现实。40年后的如今,依然如此。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爱情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远?看电影的同时我一直情不自禁地拉着我妻子的手,十指相扣,如巧珍一样没什么文化的妻子,突然让我感觉那么值得珍惜。 |
|
72/100 沿海的城是诱惑,而内陆土地有一些神性,大转折之处便会给一些非常规的景观镜头(如冰锥一般的山体)或者特殊的景别(如男主告别时的大远景),结尾的婚礼记录也有纪实感(时长延长、对围观人群面孔的纪录)。对那场三人去往县城路途上的戏印象比较深,黄昏光线微弱,年长的人诉说了很久,因而前半段更好,后半段则传统得多。#百花影展@汉阳天河 |
|
80年代农民、劳动已变成贬义词,G僚也不再看老百姓脸色,主角则是某些两头不靠的姿势分子的写照,一方面想要钻营向上爬,一方面又还不敢全然无视规则、道德地走后门、嫌贫爱富。 |
|
拍摄手法相当朴素,机位也很少,毫无炫技的定摇推在40年后看 相当洗眼睛。空镜辽远隽永,亘古绵长。以路遥自己为原型的高加林简直是解放后文学作品中的一号陈世美,但在文学成就和历史命运的滤镜下反倒成了被同情的知识分子。凤凰男人格底色中的不甘心就注定了所有人都将是他的垫脚石,并不止巧珍。扣一星是因为影片拍的是70末80初的西北农村故事,服装道具比我认知里要富裕美化太多,实际应该更穷困的。顺路又看了看周里京前妻傅春英当年被入室抢劫杀害的凶案,记得当年挺轰动来着。结果没想到原来同案受害者还有“东方奇洛瓦冰箱”的妻儿! |
|
个人评价:华语电影史最佳爱情片。其实苦情电影不需要假模假式的方言、灰头土脸、指甲泥这些卖惨表面功夫,而只需要两个字:真诚。心诚则灵,亘古不变。 |
|
7/10。巧珍喜欢加林是为融入文化人的精神世界,打算识字弥补他们之间的身份差距,加林抗拒又难逃乡下知青的宿命,忘掉了农民本分将被权力剥夺前程的愤怒发泄到劳动中流血的手。爷爷蹬驴车讲年轻恋爱和唢呐爆竹震天的婚庆场面抒情性满分,后半段城市戏较苍白,城乡姑娘的丑化/完美化塑造人格存在偏见。 @2016-10-23 20:10:45 |
|
前晚看的。后来又看了《湘女翠翠》。八十年代的电影和如今的中国电影,已经不是一个事物了。 |
|
影片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围绕高加林这样一个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当代农民的命运,反映了他所处的环境的各种复杂矛盾,展现了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想的深刻思考。影片同时表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西北风情,并将当地生活状况与当地人的精神风貌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复杂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
|
恋爱不靠谱,逆袭不靠谱,文青不靠谱。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知青如是下乡去,负心皆是读书人,人生一篇,聚焦乡镇生态。 |
|
没想到这么好看!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觉得影片把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和矛盾都拍出来了!巧真确实是块金子!只是金子虽然会发光,但不一定被捡到!看的我那叫一个心痛!凭什么付出的人总是受苦!知识的多少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好坏!有没有良心才是标准!拿良心换来的未来与前途只能是给畜生过的! |
|
黄土高坡版的《恋恋风尘》,民风淳朴,古色古香,没想到黄土高坡也有这么绿的景色。80年代的陕北风情画,新时代的劳动人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两代农民价值观的冲突等等,保留了时代巨变前夜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可惜,那时候高加林太年轻,他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如果结局改成巧珍因伤心过度,决定出走太原/南下广东打工,那将是一部当代女性的奋斗史诗。巧珍家是回族,怎么也养猪?是养肥了拿去卖的吗? |
|
一个人若是彻底脱离了养育自己的土壤,和滋润自己的过往断绝关系,不仅仅是泯灭了良心的,更是影响了一连串的人。一个选择就可以改变人生,而到底是有文化的高贵呢,还是真的就是农民或者不识字的人就底下呢。人不是用知识、阶层来划分的,起码人心这一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