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行时空里面唯一的好结局,是两次的骰子都奇迹一般的投中了概率36分之一的20。
这难道是狗屎运么?
两颗骰子一颗是罗拉,一颗是罗拉的男朋友。这意味着happy ending大概是129600个平行时空里才会出现一次。
这意味着罗拉跑了十三万次。
也意味着罗拉不吃不喝不睡跑了1800天,
也就是说罗拉用了五年时间才终于达成。
这么看来,你就不会觉得这个一小时的电影长了。这电影太短了。 |
|
导演Tom Tykwer以Trainspotting(猜火车)的形式重新解构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名作Blind Chance(机遇之歌),急速游动且忽而垂直的拍法或跳格式剪接手法,插进如The Simpsons(辛普森家庭)风格的动画。 |
|
每一秒你都在改变世界 |
|
红色的乱发,粘腻的汗水,白色的bra |
|
一直没觉得这个电影哪里好。。 |
|
动感热血,活力四射,兼具实验性与娱乐性的杰作。1.同开端多结局的三段式重复叙事,爱情片外衣下探讨命运无常与人生的混沌与偶然;2.高速剪辑,运动镜头,分屏,快节奏音乐,够刺激;3.后现代气质的拼贴与混搭:辛普森风格动画,黑白和录像,照片定格快切;4.尖叫碎玻璃似[铁皮鼓];5.冥界转场探讨爱情。(9.0/10) |
|
美学上非常丰富的文本,很适合用来做形式分析。不过,在另外一个面向上,也是内容上非常无聊,纯粹服务于形式的文本。 |
|
这个男朋友又穷又只会添麻烦 简直是个废物 可是罗拉还是要为了他 拼命地跑 根本原因还是 罗拉觉得 她那个有钱的爸爸 不爱她 跑过的每一个人 照片连缀生-老-病-死-性-爱 这是在说 人类就是这么无聊的生物 为了对抗孤独和脆弱 生命中真正『闪耀』的 竟然都是这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事 真是悲哀 |
|
蝴蝶效应的另一个版本 |
|
戴老师说,全片罗拉70%轻松跨越的地区正是当年柏林墙所在空间,于是,“冷战”的幽灵再一次浮现在德国上空。那个充满历史负重感的伤痛故事,让这个标识着“电玩一代”开启新纪元的文本出现了裂隙。 |
|
很喜欢罗拉快跑 把一个镜头撕碎成无数个情节 分裂成无数个人 象变魔术一样……太神了! |
|
基本不需要自带逻辑观看。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不过是障眼法,那也不过是万千轨迹中的一条。讲述人生的存在,却又是以荒诞为本原。罗拉头发错杂的红色仿佛就是生命的颜色。整体还是略显单薄,但该执行的概念还是都执行了。 |
|
没有传说中的好看,比起蝴蝶效应差多了。赤发鬼罗拉的故事。看罢感觉德国人真SB,罗拉你就不会打个的去,那个流浪汉得到枪后不会再把钱要过来,真是傻的没话说。 |
|
很另类的一部影片,很有特点~~情节分岔的结构模仿自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机遇之歌》,同样的还有香港影片《一个字头的诞生》~~ |
|
这电影太酷了 一个多小时就像十分钟! |
|
爱情狂奔,每一个回头都是另一种可能。 |
|
重看,影片放大了人生中偶然因素的决定性,不失为一种思考角度~ |
|
如果要说社会道德,赌场十赌九输暂且不表,为什么混黑帮见不到交易款就必须脑袋搬家这件事是需要维护的?提克威对于秩序架构所涵盖的界限是否过于宽容?如果谈故事技巧,那家中厅高挂迷魂计诺瓦克背身画像的赌场直到最后一跑凭空而出,破坏了之前与观众达成默契的游戏规则:必须是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的重新组合。你现在这种玩法,就好像波洛结案陈词了二十分钟最后告诉大家凶手不在现场,死者被一过路飞贼所杀!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42131142/ |
|
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三段试图拯救男友的推到重来。重复的时间和机遇却又造就了不同的过程和结果。萝拉在这三段不同的遭遇中,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开始是男友深陷死亡漩涡求助父亲被拒自己被枪击而亡,全程是非常被动的,无论是对男友要求和父亲的拒绝都是无力抵抗的。而在第二段萝拉尝试自己寻求改变,她主动出击,绑架父亲抢劫银行钞票。自己犯下罪行最后也因为车祸意外失去了男友。最后第三段,萝拉没有撞到推着婴儿车的妇人,没有去抢劫银行,没有对骑自行车的男人出言不逊,没有犯罪靠这运气拿到了钱,跑去拯救男友。最后却又戏剧地发现男友拯救了自己,又是运气。一切的不确定性又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做一个好人。就像曼尼最后把枪偿还给了乞丐一样,虽然枪支本身是武器,但在这里指代却是报酬。 |
|
真的能重来该有多好…… |
|
分段式的叙事结构使这部片子风格化明显,独树一帜。漫画和真人的结合使得片子妙趣横生。蝴蝶效应式的剧情,每一种态度对应了不同的结局,罗拉和曼尼的畏缩胆怯招致了死亡,而当罗拉勇敢地面对现实孤注一掷时,结局拨云见日,连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明朗了起来。给高速剪辑赞一下。 |
|
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实际只发生了二十分钟的故事被讲得天花乱坠。人生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还是说生活是否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导演用了大量的游戏元素和激荡的音乐减弱了电影的叙事性,动画、PPT、黑白与彩色、分屏、高速摄影、快慢镜头,杂糅的视听元素被拼贴在一块,塑造了一个无逻辑与无理性的世界,增添了整部片子的荒诞感。罗拉早几秒或晚几秒都对途中所遇到的人产生重大影响,三次擦肩而过,三次不同的未来,仿佛在预示着命运的无常与虚幻。罗拉能够通过试错的方式从前一条生命当中吸取经验,再加上在赌场所得到的不可能的运气,更让最后的完美结局显得虚无缥缈,无尽的重来与循环,导致真理离社会、离人生越来越远。罗拉与银行保安的关系,在一阵阵心跳声中早有暗示,同时又与曼尼将手枪赠予乞丐一事形成暗线,构成因果关系。 |
|
为了爱情而奔跑,你会不会拼尽全力? |
|
MTV剪辑,节奏畚棒,同时照应时间motif。酷开场(哲语旁白配合画面呈现主题,motif--怪异时钟),叙事结构(三段有相似处,比如Lola父亲外遇段,但利用度不够) |
|
《源代码》的前身。2013.5.6 |
|
汤姆·提克威真是一部一个风格。开场过大,这些提问当然厉害,也是我往复寻思的,问题是之后也没见你真正在进行探讨啊,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交集表现也只能算表面设计。当然,这种不足也只是一点挑剔,对片子没危害,反正够酷。一抹红发四处闯,DV感镜头、动画和照片插入,元素与手法都很超群。→18.9.1 二刷。“影评写作第一章”,于家限时笔纸写。 |
|
倒带人生。 |
|
看完全片,我唯一想法是,女主角拍戏时一定累死了。本来以为是科幻,原来是瞎编的毫无逻辑的奇幻电影 |
|
采取三段式故事叙述,第一个故事最真实,第二个故事稍有喜剧感,第三个故事最梦幻。三个故事结局不同,主线外的支线中的小人物(次要角色)的结局也都有所不同,幸福与堕落,浪漫与荒诞,交相演替,反映了人生无常(多采用黑白与镜头转换)。影片很带感,还有动画元素融合,其中的罗拉被设计得很有喜感,而且会有种想running的冲动。 |
|
3 pieces ,3rd the best . |
|
除非了漂亮的片头外一无所有。实验电影形式大于内容是通病了,可这部是根本没有内容。 |
|
双子导演故弄玄虚,敢想敢拍的本事真不一般,然而人生不像电影剪辑,可以倒带重来。 |
|
非常有趣的研究文本。起初我一直覺得不舒服於羅拉快跑的動機,從現在的女性觀點來看,為拯救一個混混男友而不斷奔跑是非常荒唐且沒有意義的,還不如拍我每天上學上班快遲到的狂奔(不是),而且她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被動消極的,向父親要錢、綁架父親要錢、向上天祈禱的賭博以設法拿到十萬塊,完全不是恰當解救愛人的英雄行為。雖然為了愛情竭盡向前跑,卻也是貧窮赤裸的表現,沒有資本沒有任何代步工具,只能跑、跑、跑,重來也繼續在跑。但我又疑惑自己是否太過於狹隘偏見,性別反轉如果羅拉是男性,為了幫助女友而拼命努力,在我的想像中無論他如何落魄,還是較正面的形象,因為他在為對方付出。我也不會再責怪等待救援的那方太被動不作為,反而會體諒對方境遇的無助。我還是有被社會文化影響得很嚴重的刻板印象,也與當今電影的詮釋有關。(未完) |
|
跑着跑着就穿越了 |
|
导演玩了电影。为什么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狂奔,如坐过山车。 |
|
工整的三段式结构,强大的高速剪接和场面调度,超爽的配乐和节奏,奋不顾身奔跑的爱情。 |
|
跑酷版《蝴蝶效应》。 |
|
蝴蝶效应的另一种诠释,真正的与时间赛跑。凌厉的剪辑风格,密集的鼓点节奏,流畅的运动镜头。主线开启全速前进,任务失败重新再来。每个选择都会创造截然不同的结局,擦肩而过的路人的命运也随即发生改变。或许生活中很难出现孤注一掷的赌场奇迹,还是要保持伸出援助之手的善意。会记得她奔跑的身影,倔强的表情和惹眼的红发。 |
|
高速剪辑赞,早两年看估计会觉得牛逼到不行,现在就... 穿插的小动画有种灵光一闪的感觉。配乐节奏感很好但实在欣赏不来。 |
|
解构主义 漂亮的镜头 各种蹊跷和假设 调侃的音乐 你只需一路狂奔便可以化解人生中所有的侥幸和狗血 |
|
男主长得有点蠢,故事情节非常《蝴蝶效应》,高速的剪切和动画真人灵活过渡,让影片十分新颖生动。节奏感十分好的一部电影,红发罗拉跑酷的感觉让观影者都热汗涔涔,为之心潮澎湃。 |
|
故事创意和结构并不新,但是妙在叙事细节和整部影片的美学风格都非常精巧,粗粝、有力量感、但精巧,直面偶然性。形式上可以把玩的地方非常多,内容本身倒是非常简单。 |
|
这么多年了还是很酷 尤其是前半部分的想法 变形广角镜头-快速运动-插入闪前片段-动画化段落嵌套-重复等等 女主的红发是一大亮点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错过中改变着路径/时间在这里被当做一种绝对的线性因果处理重复段落也就成了平行世界叙述 固然还是将时间静态化了 无论是叙述时间还是时间本体思考都不够 |
|
"足球是圆的","结束即开始”,为爱不顾一切狂奔的红发女孩,像街上飞奔的红色火焰,生命的无数种可能。一部适合站着看完的电影。一部片尾演职员表倒着放的电影。
当时固执的认为,国内如要翻拍只能是周迅,这个愿望至今还没实现。
《罗拉快跑》 Lola rennt(1998)-《源代码》 Source Code(2011)
关键词:惊艳、性感、前卫、节奏、蒙太奇、解构、先锋、意识流、OST。 |
|
第一次上编导课时老师讲解过的影片,印象还蛮深刻的。三段式叙事架构,电玩游戏通关感,运镜、分镜、长镜头、快速剪切娴熟利落,算是非常适合用作影视分析的类型片了。 |
|
先锋炫技式意识流,导演证明了电影也可以这么拍。重看不觉得新鲜了,但遵循十多年前初次看时的惊艳打满分吧,而且属于必看类的。北影标放竟然有那么多人玩手机,而且好像还是碟版。 |
|
8.0/10。男主不小心弄丢了走私的10万马克,情急之下打电话给女友说只有20分钟时间挽救,过后他就只能抢超市向死而生,于是女主开始了抢救行动。抢救行动以三段重复型叙事结构(本质上还是《机遇之歌》《土拨鼠之日》那套)展开,通过每段故事细微处理上的差异探讨命运的偶然与必然。
电影视听设计上很有意思,比如:开头通过将足球踢上天过渡到电影标题、长镜头动画转场、照片定格快切、分屏(如罗拉眼睁睁看着男友走进超市)、图像匹配型剪辑(如电话听筒与装了抢劫的钱的红袋子同时落下那段)。再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让整个电影充满了游戏的交互感与活力。这样虽是很好的商业片,但电影故事本身人物的心情与这种活力有些不符,所以有点遗憾。 |
|
导演太棒了 |
|
Oh my god! What can I say? It just so so so fucking awesome! —— 一部极酷炫的电影,很是喜欢罗拉奔跑的镜头,音乐很带感,剪辑很凌乱,但很好看;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叙述方式;虽然动画部分差点,但和影片的风格挺搭;挺想知道导演拍摄时的分镜和剪辑想法,好多没规则的设计。-2014.04.14 -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 |
|
鲜红的头发,动感的音乐,穿插的动画,奔跑的罗拉,三段式的回旋结构,形式上的新颖其实是在为内容表达,开篇抛出难题,爱情中的困境和努力,在这一载体之下,其实形而上则是展现“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可能性。”喜欢这一结构叙事的不妨可以看看《一个字头的诞生》以及该叙事结构的鼻祖《机遇之歌》。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