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瘟疫空城,不知道有多少流浪汉因为找不到餐馆的剩菜剩饭而饿死 |
|
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太熟悉了,这些火车站滞留者的动作、姿势、语调对我来说太真切了,每年暑假我住在爷爷奶奶家时,晚上散步都会经过火车站,我看着这些游移在流动空间的滞留者们产生了一种真实的眩晕,他们仿佛就在我身边呼吸一样。小时候父亲高桥大市场开过饭店,记忆中接触到的食物货运工的样貌与气质与片中别无二致,这些游民在一个封闭而开阔的微型流浪社会(火车站与汽车西站)中进行着毫不自知的布朗运动,痛苦、沉沦与中年男性的萎靡一同凝缩与滞留在火车站与大市场中,对我而言这才是真实而赤裸的长沙。 |
|
感觉纪录片一开始是导演想主导控制一些记录,但处理有觉得生疏、不当的地方,到后面是人物慢慢把摄制者带走了,逐渐形成了片子本身的稳定的内容。对于片中的人物也是从质疑,到不满,再到最后的谅解。值得一看。 |
|
只拍了一个月的学生作业,其实很厉害啊,不能拿本片和专业导演拍的纪录片比,这可是一个大学生团队的作品啊。而且还不是北电中戏上戏这种顶级院校的学生,更应该鼓励啊。一个月的拍摄时间能积累这么丰富的素材很厉害。每个流浪汉都有自己的招数和故事,有些人过得其实不错,东北那个大爷还挺大方,退了火车票的钱请大伙吃饭。个人对那个阿姨的想法实在是矛盾的,从各个方面能看出她比其他流浪汉强很多,而且可能从小就生活在城市中。有两个女儿也要睡大街,就怕儿子出狱找不到她。哎,既可怜她又感觉她可气。她自己选择这种生活,苦不苦都是她自己选的。8分。 |
|
舟哥 我会告诉你我给你打五星吗。 |
|
舟哥片子绝对口碑 |
|
现在应该不会再有小朋友拍这种片子了 |
|
尽管技法有些生疏,但仍然为所记录的内容而感到震动,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
|
从一开始精英视角的同情,到发现“真相”后的批判,再到最后的包容、理解,导演始终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在拍摄、剪辑。挺好的。 |
|
给舟哥打五分 |
|
关注弱势群体是好事,但能不能稍微克制一点 |
|
可恨多于可怜。 |
|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出自这位西南大学学生的作品,又是一次牺牲春节假期的投入拍摄,能迅速抓到并跟上这些流浪汉,可见导演团队接近人的功底 |
|
学生作业拍成这样很厉害了 |
|
流浪汉哥们性格中带有鲜明的湖南人的自娱自乐精神,一个人一个江湖,一个江湖有一群人。 |
|
这样不愿直视 |
|
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的背后,都有一段真挚的故事,或真或假……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或是能看到的这些.而他们背后的一切——关于他们的挣扎,抵抗,纠结,放弃等等,我们都一无所知!(刚看完一本书,叫《无家者》.在书的末尾有义工这样说道:“要成为街友不是那么容易,通常都有一个‘酝酿期’,以志愿者和义工长期服务街友的经验,大约是三至五年.要让一个人真正的放弃自己没那么简单啦!如果能在这五年当中提供足够的协助,从前端着手,就可以避免弱势者成为长期流浪在外的街友.” 我很喜欢书里面有一章叫‘撒玛黎雅的妇人’,这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但愿每一位来到协会的人,都能在旱溪旁边因为遇见爱,而改变一生.” (撒玛黎雅的妇人是《圣经》若望福音中常常被提及的章节,一位妇人到井边打水时,因为遇见了耶稣而改变了一生.) |
|
年轻有为,导演配的上这四个字。摄影精致,镜头剪辑流畅,人物丰满,导演有不错的功底。在年节中,在长沙火车站外露宿的人们,不知道他们又一年会在哪里?建议看搜狐版本。 |
|
低文化+性格偏执+酗酒+眼高手低+好逸恶劳,大部分并不值得救助 |
|
边城 (2013) |
|
只一个月倒还拍了挺多,看完之后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印象都还挺清晰,群像也有个大概展现。 |
|
精明算计➕人性至善 |
|
站广场流动人口的小生态。 |
|
火车站生活人群的写真。是很好的旁观者视角采访,因为导演还没有到他们中去。拍摄手法有点类似于纪实频道的跟拍。但是很好。 |
|
在极度不想上的社区工作课上老师放了个三十分钟的纪录片,应该是前半段吧,视角放在底层,有个同学谈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个人却从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助,人至中年越来越闭合很多东西都很难改变,教育、文化、金钱、思想,到底什么帮助可以帮助到一点,又或者是不需要? |
|
不忍直视 |
|
你说得都对,可惜我听不进, |
|
看了一半 |
|
《边城》纪录的是不一样的春节 那些边缘的小人物 流浪者 “坏”老头骗来的火车票转身退票换成钱 好手好脚好头脑的年轻小伙子 离家出走的母亲... 他们的故事 回不去的家 作为学生作品 比一些所谓大作 更真实有力 |
|
《边城》
有好人也有坏人,利用政策空子
人性,真顽强,适应力,独特的生存能力
赤裸 |
|
还是嫩了些,缺乏主线,人物跟的有些散 |
|
一开始是悲悯,后来就变成了愤怒;许多人,其实并不值得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
世人皆苦 |
|
看到了新的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子"我尽力把真实的画面呈现给你,由你自己来感受、体悟"。 |
|
当我们随手一花就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的时候,要想一想还有人赚钱的时候是一元一元数着赚、一元一元数着花的。 |
|
视角很独特 |
|
这就是没脸没皮的高端人士啊,大学生作业真的是很厉害了。 |
|
忠实纪录,既没升华,也没降格,导演拍这片就是省去观众亲自跑去长沙火车站看现场的时间。春节题材没能给影片带来任何加持,心疼导演浪费了这么好的假期。片里人物除了大妈略感慨,其它流浪者从表现来看都是活该。 |
|
素材不错,其他方面太业余。 |
|
镜头真好,拍得真清楚。而拍摄底层群体,早已成为每个纪录片导演首先想到的事,不新鲜了 |
|
想不到最后发现是高中校友,地方特点抓得挺准,我也无数次想过要拍湘雅门口乞讨的人、长沙火车站旁边的流浪汉。就是很难说有多少搬演的地方… |
|
B站一目十影 长沙流liulang群体 大学生作品 |
|
对社会边缘流浪汉的一种关注 |
|
记录到花花世界的最底层,但比较片面,没有串联,当事者的家庭背景哪怕纪录到一个亲属,也比困在这个小圈子里纪录强 |
|
很真实 |
|
好多年前看过,过来补个签。 |
|
大学中文系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是这个原因吧,让我有种主旋律电影的观感。政府好,纳税人好,救助站好,路人好,长沙好,大家伙儿都不容易,那就如此吧,麻木地生,麻木地死。当然,萧红是另一种境界。 |
|
今年是乙巳年,看了记录上一个蛇年的内容,社会的多样性。现在的流浪汉,都去哪儿了?反正火车站是没有了。 |
|
拍得并不差,但类似题材的纪录片太多,而且导演完全被主人公牵着走。 |
|
”他们又不会偷又不会抢,所以只能捡垃圾呗。毕竟垃圾也是一种勤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