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结构真牛逼,作家开会真傻逼。主演虽然都姓王,但是王彤简直太惊艳了,志文哥哥根本没有吸引我。敢问中国有几个女演员能说自己比王彤演得好? |
|
王彤应该是被严重忽略的好演员
|
|
陈村:“我觉得应该互相问一下,对方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办” |
|
就剩下后悔了(王朔语) |
|
重要的是开心吧 |
|
就像一个随手写写的小品,淡却有味儿。 |
|
王彤在王志文的第一场对手戏实在让人惊叹。太美了。 |
|
抛却叙事,为题材结构赞叹,但如若在座的非小说家而全诗人会造成一个怎么样的结果 |
|
算是机巧结构,。全片应该不是在讲“诗意”,而是在讲“尴尬”。笔会和男女不晓得哪一组更尴尬。不必去听笔会上讨论的诗意到底是什么。你就去想吧,如果世间有什么可被定性为诗意,还有什么比一群人开会讨论诗意更没有诗意的事件吗?跟诗意比较起来,片中的尴尬很有趣。同样不可说,同样不可追。 |
|
最好的中国电影 |
|
结构挺有意思,副线演得不错,我觉得挺动人的。纪录的部分也挺有史料价值的。这些当代中国小说家似乎都不太善于表达,聊起来大都挺语无伦次的,也没什么很深刻的想法。 |
|
可以建个豆列叫"话痨片",里面有男人来自地球,爱在黎明破晓前和这部。这种片子的共性是用说的比写成字的好看,但要真排成话剧好像又不如电影。ps 吕乐拍我国的男女关系真是一绝 |
|
单是座谈,就很有收获。作为电影,形式独特。 |
|
弱于《赵先生》和《十三棵泡桐》。挺好一概念,王志文和王彤的“自然”瓦解了写作感,导致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此时发觉洪常秀电影里咋咋呼呼的表演是必需的。有人完成了吕乐的概念,那就是Ben Russel和Ben Rivers的The Rare Event。 |
|
有点意思 |
|
水了八叉的东西。一帮伪文人。 |
|
需要细看 |
|
好的电影会让人透不过气。王彤的表演已经超越了比诺什在《合法副本》中的精彩演出。 |
|
小说家的架构,纪录片的手法,生动的表演,低廉的成本。。。 |
|
剧情和记录相结合,两部分都很好看。记录的部分很有点意思,特别是朔爷,乐死我了,娘娘腔的臭贫~剧情的那部分女主角演得很好,看得我心里一软~ |
|
会议部分除了阿城其他人都呵呵呵吧(至少一半儿纯傻逼),被禁锢的脑袋谈什么诗意,回家对电脑炒股得了。我就特纳闷儿一点,王彤敲门时难道把每个人的房号都背下来了?还是拍电影乱喊的啊 |
|
诗意是开着跑车二环转圈,诗意是接连不断的失败,诗意是干枯泳池里为你跑一圈跳篝火,诗意是什么都不会发生,诗意是什么都会发生 |
|
文艺女青年,你的生活不幸福么? |
|
极其沉闷与装逼,那段爱情故事够雷人的... |
|
宾馆开小会,悠然聊诗意。生活在当下,诗意在别处。 |
|
阿城孜孜不倦引用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推荐书目的时候,王朔已笑嘻嘻地说出“其实我觉得城市里垃圾真漂亮”了╮(╯▽╰)╭ |
|
8.5 !!!!!天呐,许是本世纪最佳华语电影!圆桌会议的情境赋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你可以参与他人,也可以旁观自己。“诗意”可理解为给观众预留的发挥空间,是物质实体(本片的概念和建构)以外的部分(精神自由是诗意源头)。这样的小片便也是“诗意”,既简单明了又难以言说 |
|
如果把一群作家讨论诗意的情节删掉拍成一部短片会更对我的胃口。 |
|
阿城、王朔、马原,就连棉棉的傻逼都很有看头。 |
|
诗意是个什么玩意,它是无用的,不可描述的,非物质的,私隐的,甚至道德低下的,王彤和王志文的每段戏都很抓人,也很催梦。 |
|
如此现代性的,以讲述现代人的那一瞬间,闪烁在眉目交接时的情感碰撞,也就在《色·戒》和《春晚》里可以再看到。是什么都可能发生?还是什么都不会发生,只剩遗憾。在前后两段,以横摇镜头构建的,看似结构封闭的故事之中(铁轨将故事的发生地处置在一个世外桃园的set里),开了一朵诗意之花。 |
|
戏中戏5星,短短一段儿,王彤演得太好了,那种尴尬委屈,又急又伤心,真实可爱好到吓人……喜欢的两个回答:“什么也不会发生,净剩下后悔了。”“你就先问一下对方,对方觉得怎么好,你就怎么做。”ps要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大约谁也比不过贵戏剧圈儿。 |
|
拍男女关系方面,吕乐就是中国的洪尚秀啊 |
|
阿城最文艺,王朔最辛辣,马原最实在。非常赞同马原的这一句,所有没用的东西才是有诗意的,茶是用来喝的,那么茶就已经没有诗意了。 |
|
快进看的。总算从7分纪实熬到3分剧情,王志文、王彤,真戏骨。“你看你,还是那么傻。” |
|
看这帮人聚在一起神侃诗意,挺欢乐的。 |
|
马原真好 |
|
1999年拍摄2006年上映,200万小成本,吕乐作品,刘仪伟制片。纪录片与剧情片完美结合。纪录片部分是阿城/马原/王朔/方方/余华等作家开会探讨“诗意”。剧情片部分故事有些俗套。但王志文和王彤这对才子佳人的组合实在太顺眼了。百看不厌。打动了我这个中文系学生的内心。14年前的文艺片,非常喜欢 |
|
拍摄时间是1999年,世纪末的作家群像:关于“诗意的生活”的讨论。十多年后的现在,他们的某些看法或许会有些许改变吧 |
|
參與電影的作家(出場順序):阿城、林白、陳村、徐星、徐蘭、趙玫、方方、丁天、王朔、馬原、棉棉、余華。|诗意,因人而异。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片中的作家们对“诗意”的看法也有所差异。——《小说》这八年 | 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s/3811:1999的电影,2007的首映。……《小说》原来叫《诗意的年代》。1998年,吕乐构思了一个故事,找来刘仪伟一块儿编剧本。“我们都爱文学,那时候眼看很多文学杂志都不好卖了,文学书的销量远不如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刘仪伟说,“赶上世纪末,我们打算做一个向文学致敬的电影。” …… 吕乐考虑过审查的问题。他的电影在谈“诗意”,找的却都是小说家,没一个诗人。“这要是找诗人谈,早早地就毙了,连剧本都过不了。” …… |
|
“现实比小说离奇” |
|
太有意思了,两重语境,镜头每一次一转到女主整个感觉都不一样了,一下就从生活到艺术,气质非凡。阿城出口不凡,王朔离开了“他妈的”是不是就不会表达了,余华打了个酱油,女作家中最喜欢方方讲话,“接着当年的问题继续吵”2333我也这么想 |
|
中国独立电影
王超—《安阳婴儿》
睁开两眼看婴儿
真正地面对真正
于晓洋—《迷岸》
吕乐—《诗意的年代》
吕乐—《赵先生》
章明—《巫山云雨》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扁担·姑娘》
贾樟柯—《站台》
贾樟柯—《小武》 |
|
【C】一小时视频版反派影评+半小时《故事会》短篇改编编导系毕业作品。形式上做到了一定的虚实交融感,除此以外毫无价值,剧情部分尤其低劣,关于诗意的表达浅薄程度与安妮宝贝不相上下。看上去不算糟,是因为作家们的深度讨论为其打出了厚度,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次非常投机取巧的创作。另外,王彤演的并不好,床头和王志文对戏时被全方面碾压。 |
|
这种结构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突破性的。我最初也没咋明白,但后来还是大致看懂了。里面最喜欢的还是王朔那段访谈,他果然是王朔。 |
|
有意思 |
|
当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到达一个饱和的理想层面,区别于那些对生活仍有期许的人,他们二者对世界的理解不会是一个路径。 |
|
我我我太有感触了……这场面。那女主演是败笔。 |
|
一群作家聚在成都郫县讨论“什么是诗意”,虽然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但从文学的角度讲,却是一次十分成功的笔会,阿城和王朔先生的发言最有分量。不知道国内能不能看到,力荐。 |
|
哈哈哈哈哈哈双王果然很厉害 放一起就是王炸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