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特色的一部片子,非常值得一看:影片只有旁白,极少对白,手持摄影,写实化暴力,画面很有冲击力,各种特写和俯拍镜头,这片应该是我看过的电影中使用俯拍镜头最多的一部。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加斯帕诺受其极大的影响,不可撤销和遁入虚无都有本片的影子,难怪会将其选入他的个人影史十佳。4星半。 |
|
視聽極風格化。開場的大俯拍,仰拍,及監獄內與人物固定距離拍環境,都在提示人物的非常內心。「最常用的三种镜头:远景镜头是客观性社会性的;近景镜头是客观性心理映射性的;大特写则是主观性心理性的。依靠镜头,影片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犯罪人格的心理图景。」 |
|
暴力源于恐惧,恐惧源于未知;镜头随心所欲,旁白可有可无。 |
|
勉强及格。挺像祖拉斯基的风格,这里的演员身上捆绑摄像机的手法是我见过最早的也是完成的最好的,此外还有很多鬼魅的机位移动,摄像机像卫星一样凌空环绕演员,营造了癫狂阴郁的精神病世界观。全片靠男主的心声解说,细密的展现他出狱后如何闯空门、如何在童年记忆的影响下逐步进入状态、如何杀了屋内一家三口、如何奸杀处理尸体,他脑里有些疯狂又不乏浪漫的想法:想抓新受害人和死尸关在一起(他兴奋的浑身发抖),在路上被警察抓包后遗憾不能跟饭店俩小姐来曲“探戈”了。配乐以管风琴和鼓堆叠冷峻、慌乱的气息,演员表演投入(演死尸的两位被拖过满是玻璃碴的地面),你能感到编导胸中的激情和坚定。这片子长于风格(或曰技术),但也限制在具体事件的细节上了,没有更多咂摸的余地。女演员都不错,可惜没一个裸 |
|
堪称镜头设计、调度与镜头语言的教科书!远景拉伸俯拍、近景贴身跟拍与身体局部大特写是其中最常用的三种镜头,远景镜头是客观性社会性的、近景镜头是客观性心理映射性的、大特写则是主观性心理性的。依靠镜头,影片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犯罪人格的心理图景。表演和音乐亦值得称道。童年阴影害死人。 |
|
Tangerine Dream成员作曲给精神病世界加分不少。 |
|
施虐狂多数都有悲惨的童年,父母家庭周围环境对小孩子影响很大,够写实够变态,养狗别养腊肠了,主人都被杀了还跟着凶手去吃香肠。 |
|
fucking hell, the coolest homicide movie i've ever seen..第一人称贯穿整个谋杀场景,能用到的拍摄方式都用到了,前所未有;随着单调诡异的电子敲击乐,焦虑情绪不断升级,最后看到男主焦躁地抽搐时,心率真的加快了 |
|
影片以自述的形式传达着恐惧,私以为片子被禁多国的原因不在于暴力的发泄,而在于暴力的起源——过于自我保护下诞生的恐惧,而这又赋予了影片强烈的政治色彩。片中诸多特写给了男主的脸部,冷峻的眼神里透露着对他人目光的惧怕【和克劳斯·金斯基超像。配乐带有意式恐怖片的调调,但没有和独白处理好。 |
|
#ICA长评-残忍的行动。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Werner Kniesek1980年在假释期间闯入一户人家残忍地杀害了一家三口包括一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影片不光利用镜头语言探究了他的心理状态更是非常直接切无保留的演出了犯罪过程,好久没看到让人有些反胃的电影了,感觉反胃不是因为行凶而是搬运受害者实体的过程真的是一点儿也没跳过,完整呈现男主的行动线,也正是者完整的行动线把这部电影拉的与观众非常近。大量的用定向拍摄器来呈现男主的精神状态,而且可能是一个改版可以围绕在被摄物体周围一个特定距离的定向器。另一个是高机位的俯拍呈现出了男主被支配感,超低机位的仰拍呈现男主施暴的过程,航拍呈现的是“恶魔的注视”。电影以内心独白为主,更多是呈现“真实”的心理,配乐则是让我想起了阿基多,电子乐效果非常好。 |
|
9.0- |
|
1.如果让我选所谓的“世界十大禁片”,我应该会考虑把这片收录进去。影响极坏,以精神病杀人狂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围绕在影片唯一主角身上的关键词组:童年时惨遭虐待,虐待动物,无理由随机杀人;2.影片采用低角度仰拍、高角度俯拍,手持、跟拍、长镜头、360°环绕镜头呈现一个杀人犯混乱的内心世界和疯狂的暴力行经;3.开场的跟拍步行-枪杀、咖啡馆里对两个女性的观察、别墅内的疯狂谋杀、道路上的疯狂撞车,以及那场最令人头皮发麻的过道里的先杀后奸、混合着血与呕吐物,每一场戏都如此致命,令人着迷至恐惧。 |
|
比美国的那个“杀手的肖像”要好一点吧。这里的好多镜头都非常牛逼,比如摄影机跟着男主角一起在房间里急速窜动(非主观镜头),男主角脚的运动完全被有意排除了,他既快得好像站在滑板上一样,又因慌乱显得跌跌撞撞。 |
|
本次《视与听》十大最佳影片评选活动中,加斯帕·诺将自己多年来极为重视的《恐惧》(Angst)列入了十佳之列,这是一部因为过多暴力镜头曾遭多国长期禁映的影片,但他认为该影片是上世纪80年代最具时代气质的经典作品之一,且在包括他在内多位电影人士的呼吁下,该影片于今年在法国小规模放映。 |
|
1983 |
|
4.5星!从某种意义上说遇见安妮玛丽正是他人生的拐点,在从小就被抛弃、虐待、冷漠的情况下,反而在安妮玛丽的受虐倾向那里给了他被需要与认同之感,在这种他者之欲望下其自身的主体性也得以建构,并以施虐以扭曲的方式来获取他者之认同,但也正是在这矛盾开始产生,既社会、宗教与自身间的矛盾,一方面社会或者说律法的作用在于限制与惩罚施暴者,而另一方面自身的主体性与欲望又是建立在施暴的基础之上,既主体通过施暴来确证自身,而在这一不断的暴力与重复当中(从安妮玛丽到母亲再到女友苏茜),死亡对他来说,与其说是报复与仇恨的结果,不如说是他自身的那一极致的爱与被爱的体现。 |
|
去他娘的后劲,我只要当前! |
|
这镜头加斯帕诺和达伦都学了吧... |
|
三星半//着实焦虑 从手持的摇晃开始逐渐代入主角的心理 而因为观众不是主角本人又时时感受到隔阂 间隔产生极度的不适//也算是通过镜头成功建立了一个变态杀手的心理场域 旁白的絮絮叨叨让我想到那些仔细描写犯罪者心理的文字//最可怕的是他最后说做完这些后 我的脑子清醒极了 |
|
2012.10.30
让人不安的焦躁笼罩全篇
2016.07.09
台风天前夕的二刷 颤抖的画面 跟气压一样的压抑
|
|
以前就看过?也快进了?看片要记得标记,时间就这样又被浪费了! |
|
整个2019年看过摄影最牛逼的电影,没有之一。 |
|
环绕360°镜头很棒,有种玩CS的感觉 |
|
对一个冷血杀手的解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血》《杀手的肖像》等类似题材,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减法做的很不错,将与杀手内心挣扎无关的细节省略,更是忽略了外在环境的客观,而以杀手的主观视角呈现,大量的对白穿插其中,除了开场和结尾的一个降与升的建立镜头外,其他的镜头角度不是大仰拍就是大俯拍,水平视角极少,在电影主体的那个郊外别墅杀人的场景中,镜头将观众置于一个在现场却毫无作用的人,就像那条腊肠犬一样,我们目睹着惨剧的发生却又无能为力,被害者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反抗,那条过道里的杀戮镜头更是看出影响了加斯帕·诺,杀手在被全身刺穿的少女满是血液的身体上脱下裤子发泄,然后在尸体上获得了久违的平静与安宁,仿佛重新回到了幸福的童年,但血腥的刺激的味道还是让他忍不住地反胃和干呕,他舍不得尸体,这是他的救赎和存在 |
|
4.5 |
|
車尾箱可以裝這麼多人?修狗是雷布琴斯基的,所以鏡頭比男主之外的人還多是吧。採訪他十句話有五句是在吐槽團隊亂七八糟,一句是在說導演拍這個片破產到底褲都不剩,剩下的才是說他怎麼設計鏡頭 |
|
(昆汀哥的五佳)连环杀手通过猎杀女性来满足自己的变态施虐欲. |
|
8.7。开头吃饭和行走时的独语深得我心。 |
|
镜头晃的厉害,画外音主导了心理叙述 。很有冲击力。 |
|
摄影教程 |
|
镜头很牛逼的说 |
|
弑欲和性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大概就属于那种好的坏电影。 |
|
sick,man,sick |
|
配乐是Klaus Schulze |
|
无与伦比的杰作 |
|
养狗不要养腊肠,妥妥二五仔 |
|
镜头,音效 |
|
演尸体的三位演员敬业,一定程度塑造了谋杀的真实性 |
|
我目睹了一场真实的谋杀
手持镜头、俯拍、脸部大特写、运动跟拍镜头、无时不刻地在制造恐惧,并且它是如此的真实 |
|
小时候有几年看过不少这种残虐片儿 |
|
小成本,大烂片。 |
|
联想到异化成“非人”的《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且男主的相貌之独特辨识度也有相似性——内心的杀戮欲望涌到脸上,必定会有某种类似的神态。摄影太强了,全程靠镜头语言推进,沉浸式跟拍男主如游戏附身,长镜中无情暴露的惨象,手持和环绕镜头的晕眩感,以及咖啡店内男主怼脸的大特写和他人的局部器官特写对接,形成一种蛛网中捕猎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丝丝缠绕,而大量俯拍跟踪则仿佛暗示着拿摄影机的主体在监视着这个被变态欲望折磨的生物,拉回到远景则是一片荒芜的外景(暗喻非人化环境的压迫);回忆童年阴影与杀戮行为的同步进行,正是他反复强调的“我很清醒”,冰冷指数升级——真是一部极具视听冲击的电影。 |
|
镜头设计以及第一人称旁白叙事将杀手心理投射到观众身上,观感十分特别。不过最佩服的还是开头吃香肠的那段,简单但是十分有力。 7.9分★★★★ |
|
继《着魔》后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疯狂,运镜在疯狂转,演员在拼命干,张力十足,看完电影好像就和男主do了一场疯狂的爱 |
|
7/10。最突出的是摄影,巨细靡遗地记录一个精神病人的杀人过程。我最喜欢的是他吃香肠的一段戏,焦虑感被最大化。(导演只留下了这一部作品,很可惜) |
|
摄影风格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风格走向,实际上摄影在此间担任了一个”写作“的重任,这个电影放在现在来看很好理解,许多镜头在真人秀和游戏中会用到,突出了纪实、体验和放大了被拍摄人的思虑,杀人的戏是拍得特别真实的,不是一枪毙命的那种,是纠缠,男子即使和老太婆纠缠都没有动作片那样的瞬间杀死,并且不会像剧情片那样加上音效,无声的纠缠,好似痛在骨子里的死亡的折磨。 |
|
惊骇的犯罪实录,从随机枪杀案再到十年后出狱便犯下的灭门血案,导演用一个无名的犯罪者去提炼精神变态杀手身上携带的童年创伤、虐待幻想、杀戮与性欲的符号。全片几乎都是杀手个人的内心独白,与他的所作所为相呼应作为注解一般阐释这按捺不住的杀戮欲望与其精神来源。冷系的风格,加上追随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为杀手犯案提供了一种急切的焦急,尤其凶手与受害者主视角的切换让凶杀过程很是压抑,受害母亲的一段定格动画似的处理很是诡异。总之,是部很少见的连环杀手精神分析电影,也够阴暗冷酷。 |
|
7.5/10 |
|
3.5。1.不愧是影响加斯帕诺,尤其《不可撤销》,全程跟拍晃镜以及人脸面部大特写,运镜和剪辑实在太棒。2.一个人没有同类,当一个人恐惧成为童年阴影,他必然也要让恐惧常伴他人左右。 |
|
邪恶电影,影像质感给人一种在看祖拉斯基的错觉,俯视镜头给人一种幽灵游荡的感觉,扭曲的人物心理看得人起鸡皮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