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中国》当时成为禁片?
一方面,是观念不同。
中国开门迎客,以主人之态,自觉有责任把家里的体面,呈现给客人。
但对安东尼奥尼来说,能在这个“家”随意走动,才是宾至如归。
那时的中国,都把目光聚焦在大时代,大人物身上。
但对于安导来说,普通人才是时代变革中,最有象征性的群体。
另一方面,是目的不同。
中方想以宣传为主,而安导则把它当成了艺术创造。
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南辕北辙,纪录片的真实,被当作“别有用心”。
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中国缺乏文化自信。
但40年间,风云变幻,中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从自卑的男孩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
我们才能以淡定、从容的姿态通过安导的镜头去回望与审视这些历史图像。
看到父辈们,在曾经的中国,过着这样的生活。
原来,他们与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 |
|
看到纪录片结尾的署名是“中宣部”,时隔几十年,隔空向导演安东尼奥尼道了个歉,让人动容。这么看我们是进步了一点,但也只是一点点。 |
|
在大央视很久没看到这样质朴的片子了!!!没有华美的镜头,没有高大上的解说,但是中国40多年来的变化让人切实可感。片中对文革以及安东尼奥尼的评价,不仅没有让人感到负面,反而让人觉得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敢于面对曾经的不堪。这个片子展现了近些年来电视媒体少有的尺度,为大央视点赞!!这才是高级红💯💯期待后面的几集能一样精彩 |
|
被國家意志和解說詞毀了的一套好片子……由老片重訪,再次見證,片頭每每動容,真的是非常好的創意和資源 / 導演試圖夾帶的私貨大膽而有趣,可還是太受限了啊 /《愚公》 的兩集是被刪減了內容而被迫加長了其他並調整了結構嗎?現在這個兩集的設定真的是有點奇怪。。。羅麗丹的梗埋了一集半最後居然沒拍到真是要哭,葬禮上的那句「謝謝你,瑪瑟琳」宛若一聲沉重的哀鳴……感覺這部分讓那個法國導演拍會更有意思,很敏銳的。攝製組出鏡與關係的處理的很舒服,但這部分風格的設定全系列又沒統一也是迷。。。/ 恩麗卡的素材和新拍的內容混用差點誤以為是兩個人。。。安老的影像和墓地真的哭了。 #拍一部紀錄片的可能性# |
|
这样的企划太棒了 尤其为看到《中国》和《愚公移山》的幕后和重访而感动 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 真实的纪录只要存在 那被接受与否总有机会因时代改变而重新解读 |
|
最喜欢第四集,中国有知音。记录影像的意义在于让那些回忆不止是飘散的思绪里,还能有据可依。人人都知道这四十年间的翻天覆地,但却没有这样穿越时空的两种拼接所呈现的差别所带来的冲击力大。 |
|
第一集和第四集非常好看,从当年被禁的安东尼奥尼《中国》出发到现在的“中国”,中国人走过了怎样的一条道路。中国人很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内忧外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际行动吧,从自我做起,一点点改变身边的事物。对未来也要充满希望。 |
|
最大的变化是这个民族更加自信了,我们渐渐从清朝开始的衰败和任人宰割留下的创伤走出来。精神的力量不再是集体自欺欺人的灌输,而是在每一个人心中诞生。传承与开创,自省和开放,仿佛能遇见和历史上那些因极度自信开放而强盛的时代一样的新时期正在到来,而现在我们不必再感叹从前的美好,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不再只有历史,而是未来。 |
|
四十年前后的两个世界 |
|
四个片子,每况愈下。唯一的优点是普通受访者的表达都很真实,但旁白中的一些宣传话语实在有些呛人。 |
|
中国四十年的巨变,从朴素落后到繁荣多元,高速发展模糊了从前的记忆,通过“曾经怀有恶意”的安东尼奥的《中国》还能真实地看到过去的中国。 |
|
好的点子,一般的内容 |
|
“今天,这里依然充满矛盾,也充满生机。”第一集讲安东尼奥尼和《中国》,看到了熟悉的北京的街道,罗湖口岸的过关天桥。片子里有戳中一些,又有些腼腆的内敛。“大菜团”村老高和书记的自然握着的手,让人有点感动。苏州面店里负责人说想去意大利再见一见安东尼奥尼的夫人,也提到当年对电影的大批判的历史,以及远在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得知批判时的反应,能感受到导演对片中所见所呈现投入的情感。直到2004年这部纪录片真正公映与中国观众见面,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导演十分渴望能来到中国与年轻的观众们见面交流。今天中国,是十分复杂的综合体,每一个视角都是珍贵的,从每个普通人中体现的历史的状态和变化,都特别真实、质朴、矛盾、又可贵。片子不错。 |
|
题材立意本很是出彩,也有机会看看那些声名在外的六七十年出品的有老外们掌镜的纪录中国。其中两对父子传承追寻的故事里,还是更喜欢最后一集中的那对日本父子。在这对相对疏离的父子关系里,我们才大约感受到了通过当年出品的那部纪录片,这对父子开始谅解,开始认识。 |
|
[1]2004年《中国》公映。2007年安导去世。[2]郎佳子彧,郎绍安之孙,“2019抖音美好奇妙夜(10月19日)”登台演出。[3]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奥斯维辛幸存者,辞世放“风”,声音源自《风的故事》。[4]“我们要遵守莫扎特的乐谱,但是每个音符背后的个人表达才是真正的音乐”(大卫•斯特恩),“没有纯种的人,更没有纯种的音乐”(齐•宝力高)。[5]陈子善,牛山纯一生前好友。 |
|
除了《上海新风》,其余三部不得不看的纪录片都是观看此系列纪录片的准备工作。在一幕幕旧影像中穿越到18、19年的中国,那种年代的召唤和作为人散发出来的情感链接,是超越地域和时间的。看到伊文思和罗丽丹,真的眼泪一直流。制片人为什么要寻找当年那些被拍摄的人,为何要再次走访?抛却体制政权的外在因素,你能得到的答案大概也是你想看的内心独白。旁白若是交予探访人本尊进行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拍摄幕后和过程的解读解密并未有更多的涉及,例如《似是故人来》一章。 |
|
希望所有有幸得知这部纪录片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能够耐着性子再把影片中提到的四部纪录片看完。人只有明晰历史,才能够更好地去认识未来。 |
|
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
第三集被感动到了😂 |
|
看了安东尼奥尼那一集,现在再拍,也只敢隔靴搔痒,偏一点点都不敢谈,本以为谈安东的《中国》势必要牵扯出点十年的事呢,现在的其乐融融可真有点讽刺 |
|
简单美好的纪录片 |
|
看了中国和莫扎特两集。拍得一般。看看历史和现状,仍旧沉甸甸的。 |
|
我党的“大碗宽面” |
|
满满的人文关怀啊! |
|
1.安东尼奥尼的太太说,批判《中国》这件事destroy 了导演,尤其是在投入了如此大的心血与深爱后,包括长达六个月的剪辑,却被批判,被当做"敌人"。。。说这些时,女士的眼里闪着泪光。2. 《愚公移山》的伊文斯导演在拍摄每一部分主要人物的纪录片前,都要先和这些中国个体一起生活一个月,再开机拍摄。为了也是消除彼时中国老百姓在镜头和外国人前的拘谨。全系列花了4年时间在中国拍摄。3.距离上次看《从毛到莫》已经至少17年了!真是光阴似箭,感慨万千。 |
|
安东尼奥尼和愚公是最喜欢的,确实是以小见大的,其他的一般,以前把中国封掉,不能说对和错,只能说这是时代,现在官方向安东尼奥尼道歉,我很欣慰,希望有一天能为更多的事情道歉,大家都会原谅的,我想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应该是相当不错了 |
|
因为粉朗佳子彧看的 小哥哥手真好看 哈哈哈哈 竟然是首评? |
|
上海纪实频道。 |
|
看了第一集,重访安东尼奥妮之路。 |
|
威海阿姨坐在一起唱歌的画面真美 |
|
几部令人感怀的纪录片回访。时光的变迁,人物命运的转折,在这精彩的蒙太奇变换下,显得弥足特别。 |
|
其实还是过于正面,没有能从老艺术家身上学到那种摆脱束缚的拍摄方式,尤其是安东尼奥尼和伊文思的拍摄方式,也就无法达到当年影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真实的程度 |
|
当年《中国》和《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下芸芸众生的面目,与四十年后的大国气象,谈笑间有如隔世。 |
|
四十年转眼过去,四十年中国变化很大,四十年那几位曾经来过中国的艺术家留下令人难忘的影像,四十年岁月沧桑对比强烈! |
|
中国永远欠安东尼奥尼一个道歉
第四集最感人。 |
|
第一集拍的还行。后面比较无趣,木得灵魂 |
|
五星全是给第一集的。 |
|
记录生活回访过去,纪录片的魅力,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展现40年中中国普通人的变化与传承。 |
|
三个自信,感谢邓公 |
|
看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太失望了,不想看了。这是啥玩意儿记录片,琐碎的不要不要的,死活都跟主题靠不上太大的边,谈的问题也是蜻蜓点水,没劲。 |
|
交错的时代,交错的时光 |
|
中宣部的项目,大概是真的有点自信了,比如74年批判安东尼奥尼,还卷入了四人帮攻击周的政治事件。04年在北影公映,情绪到了顶点。没想到斯特恩79访华改变这么多人的命运,王健去了耶鲁。想去内蒙古齐宝力高学校学马头琴!牛山健一之一:小时候中国是那个把我和父亲分开的国度,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也来到了中国。这纪录片拉开了年代和两代人,就有种代代感。愚公移山可能是只有法国人取得出的名字,那个年代的欧洲青年都想去中国看看。这点我也是巴黎戏梦等法国电影发现的,60年代他们的卧室里挂着mao的肖像和红色革命。伊文思夫妇竟然花了四年,每到一处都和当地人同生活一个月,才有了那种相对真实。大庆精神、大鱼岛女船长,捏面人的孙子在纪录片里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爷爷,还未完成就辞世的罗丽丹。 |
|
纪录,被时间赋予价值。 |
|
意大利和日本那篇不错,法国那篇太乱了没什么逻辑……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想竟然是,上海真好,即使是四十年前,上海人也已经很大方得体了。 |
|
纪录片才是最真实的故事! |
|
意法美日,中国、愚公移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上海新风。我最喜欢的是来到并寻找纪录片中的地点和人,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也蛮感动。前三集拍得不错,后两集差一点 |
|
放着安东尼奥尼的旧片段“寻根”之旅,并不客观。 |
|
有意思的题材,40年的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
|
so much love |
|
四十年前一个外国人不愿去做的那种导演,现在中国有人做了。鬼知道四十年前为啥自我膨胀到请个外国人来自取其辱,不过,四十年后我们长进了,起码懂得了自吹自擂得亲力亲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