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冷酷祭典 La cérémonie (1995)

    最近更新: 2024-06-26 BD
    •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桑德里娜·博内尔 / 让-皮埃尔·卡塞尔 / 杰奎琳·比塞特
    • 导演:克洛德·夏布洛尔 (Claude Chabrol)
    • 编剧:Caroline Eliacheff,克洛德·夏布洛尔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95
    • 更新:06.26
    • TAG:剧情,惊悚,犯罪
    • 别名:仪式,A Judgement in Stone
    • 片长/单集:111分钟
    • 豆瓣评分 8.0 (17998票)
    • IMDB评分 7.5 (14,626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4%
    • TMDB评分 7.30 (热度:7.60)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冷酷祭典》的免费在线观看,《冷酷祭典》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惊悚,犯罪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0分,有1799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苏菲(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饰)在中产阶级乐里芙家做女佣,她千方百计隐藏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性格内向的苏菲内心非常敏感,事事留神不犯差错,并得到了主人家的认同。乐里芙一家对苏菲彬彬有礼,同时也昭示出主仆间的不同等级。   在镇上的邮局,苏菲认识了同属穷人阶级的珍(伊莎贝尔·于佩尔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苏菲(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饰)在中产阶级乐里芙家做女佣,她千方百计隐藏着自己不识字的秘密性格内向的苏菲内心非常敏感,事事留神不犯差错,并得到了主人家的认同。乐里芙一家对苏菲彬彬有礼,同时也昭示出主仆间的不同等级。在镇上的邮局,苏菲认识了同属穷人阶级的珍(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饰)。珍对有钱人充满了扭曲的愤恨心理,成为苏菲的好友后,她从没有停止过煽动苏菲,让她与富人阶级决裂。矛盾一步步走向无可调和的地步,苏菲的秘密在乐里芙家曝了光,和谐的外壳瞬间倒坍,珍和苏菲的反抗如同狂风骤雨……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5 IMDB 8.0 瑞典语高清正片
      Jungfrukällan
      1960
      剧情片
      瑞典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拖沓。上升到质疑信仰的高度就深刻了?从如今的标准看,片子很一般。女儿没有防备意识跟人走,牧羊兄弟知道女儿住哪里还跑去借宿,傻到把剥下来的衣服卖给女孩的母亲,母亲居然很镇定,告诉丈夫。丈夫有工人不喊居然一挑三,还打赢了。神经病一样的孕妇居然没有受到处罚。好吧,一颗星平衡平衡。
      • 伯格曼出于对黑泽明的迷恋而尝试的仿效日本电影之作,不料在很多年后让另一个人由此迷恋上了电影,那个人姓李名安。
      • 晓风曾说:“相传佛陀初生,下地即走,而每走一步即池涌金莲。至于我们常人的步履,当然什么也引不起。在我们立脚之地,如果掘下去,便是万斛池泉。”东西方宗教文明中的救赎意象惊人一致。伯格曼朴实而圣洁的一部,李安十八岁时观看的第一部文艺片。196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伯格曼问的是无解的命题,什么是罪恶,什么是宽恕。罪与罪相继发生,返回去去找不到源头,当发下誓愿用双手赎罪,一泓清泉就涤净了染过血污的那片土地。片子冷的让人不习惯,直到最后才有隐隐的音乐响起,灵魂被引领飞升。
      • 最好的电影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因为这样的电影是绝对尊重观众的。如果说这是一部质疑信仰的电影,那它也是一部坚持信仰的电影——也许,信仰必须是质疑与拷问中继续。
      • 我总觉得伯格曼是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人物,虔诚的宗教感拍摄得非常到位。另外,对电影里卡琳的遭遇毛骨悚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真理中的真理!
      • 神不在场,最后的泉水也只是对生之不安的一丝抚慰
      • #北影节#第一部大银幕的伯格曼,黑白画面,光照充盈,自然声收得清脆,整座森林能把人拢住。一个圣洁的故事。其后,是处女对陌生危险的一点点忤逆期许,是母亲对女儿的一丝难言嫉妒,是养女在身份焦虑下的一种怨憎,当未必经心但隐隐顾盼的诅咒降临,“献祭”引出了一道诡异的泉。对打那段略失真。
      • 重看,伯格曼这部探讨的是不自知的罪,片中有罪的看似只有奸杀凶手,但实际上其他角色也都有罪却不自知,母亲的傲慢、父亲的狂怒以及Ingeri的嫉妒之罪,上帝允许罪恶发生,是为了惩罚并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同样有罪,只有真诚地向上帝忏悔后,主才会赐予原谅与慈悲,片中上帝慈悲的意象便是这泉水
      • 罪与罚。他的电影里人都是透明的,透明的看的见灵魂在摇摆,心在跳。
      • 处女泉,一个堪称伟大的意象。结尾泉水喷涌,既是父母无尽的眼泪,也是上帝及时的回应,也是女仆洗刷罪恶的悔恨,还是卡琳虽遭奸淫却仍然纯洁美好的象征。难得伯格曼如此有人情味儿的结尾,把人与神,道德与宗教,亲情与复仇,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结合得如此完美!
      • 废了很大的功夫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 这是目前为止看得最辛苦的片了,用电驴档了一天发现没字幕,下了字幕是英文,一年多没碰英语早飞了就开着金山在线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核对(还是有不少乱翻),又花了几乎一天把字幕译成中文,今晚TM看的时候都感动得快哭了...看了一半多都很卡最后终于顺顺利利看完了,此刻我心已成油浆...
      • 伯格曼代表作,196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这出宗教寓言的复仇架构后被克雷文翻拍成[魔屋]。2.虔诚如此,复仇烈焰终究盖过了信仰基石,直至背对摄影机提出天问:上帝为何允许罪恶与苦难在世间复现轮转?3.摄影考究,暗调高反差布光。4.牧羊人,拔树与洗澡。5.李安说,这是他看的第一部文艺片。(8.5/10)
      •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 Bergman难得不晦涩的简洁。对上帝的质问求索与自我矛盾。一个段子,这是李安在十八岁看得第一部文艺片,而他的电影道路正是由此开始。
      • 在豆瓣上标记老电影,常常能看到友邻10年前、11年前的短评。
      • 从基督教视角,对犯罪、救赎、复仇、信仰的探讨。 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好人被坏人杀死,纯洁被罪恶侵犯?这和旧约中约伯的故事一模一样。约伯遭受苦难,并不是他行不义,无信仰,反而,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信仰坚定的义士。 那么,如何理解「好人没好报」这种现象和真理/信仰/上帝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来看:这个世界不是一个「if^then^」的「简单系统」,反而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if好人then立刻好报;if坏人,then立刻遭报应; 反而,真实的世界复杂的多,很长的历史阶段,罪恶横行,腐败占上风,信仰崩塌。但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当好人做好事有信仰求真理,这样的人终会找到价值,以某种方式。 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直接的if^then^,信仰不是利益权衡,不是买卖,正因为如此,真正的信仰,才是有价值的
      • 震撼到了。从没见过这样一部电影,安静至极,压抑至极却又紧迫至极。
      •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上帝是否存在,是个伪问题。因此,我无法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伯格曼。
    • 豆瓣 7.6 IMDB 7.1 正片
      Gloria
      1980
      剧情片
      美国

      女煞葛洛莉

      Glor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原来这个杀手不太冷也不是“原创”!卡萨维茨拍城市拍得太好了,体育场的一瞥,公共交通的不停出现【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背景人群自然入镜,疏离感从头贯彻到尾。反倒故事上稍微差点,女性主义的凸显【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与“母子”关系对回归传统女性形象的表现之间的矛盾没有极具有力的刻画。
      • 看过女煞葛洛莉后,你会觉得拍出杀手莱昂的吕克贝松并不是那么伟大,或者说,他之所以那么伟大,是因为他站在了约翰卡索维茨的肩膀上
      • 对贝松影响肯定很大
      • 很惊讶看到这争议卷土重来,想起来也曾看过这电影,顺手补个短评。首先,这绝非什么“被遗忘的无名电影”。如果硬要将二者相比较,本作更加贴近现实、慌乱、有清楚的逻辑和情感变化(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而Leon更近似于一个符号,情节或情感的变化都是静默无声的,女孩的能动性远比男孩更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言外之意”,很容易理解后者为何更容易成为一个文化图腾,且细腻和成熟度是都要高一个档次。在我看来,二者最相似的只是画面调性。但“抄袭”还是“致敬”?我不回答这个问题。
      • 3.5 子役的灾难级演技毁了全片 我要是Gloria早把这小逼崽扔了 / SIFF第1场
      • 第37分钟葛洛莉拔枪怒射灭了一车人 一个年华老去的暮年女杀手和小崽子的蹩脚逃亡 你赢不了体制的
      • 中间略拖沓,但丝毫不影响进入我的年度十佳复赛。开头结尾尤其撩人。小男孩的表演是一个奇迹。介于经典和蹩脚之间的奇迹。
      • 影史第一次看约翰·卡萨维茨,影像风格非常迷人。女杀手与小男孩在城市之间辗转逃亡,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相互羁绊而滋生感情,是同时具有冷酷与温情的电影。林青霞在《重庆森林》的造型就像Gloria一样。
      • 把那个熟悉的Gena放进商业类型片结构里居然还挺成功,至于逃得有点莫名,怎么讲,类型片难道不就是为了逃亡而加个理由吗~6岁就觉醒了撩妹原力的拉丁小弟弟夸她tough, strong等等只愁找不出词,我想:弟弟可惜你们没有“屌”这个说法。Gloria逃命也不忘带足n套裙装始终细高跟,真是精致女孩。Bill Conti的音乐故意非常浓重但有一个萨克斯theme爆好听。摄影风格非常70年代初,尽显纽约脏乱差(不过市民都很讲义气)。
      • 卡萨维蒂的《爱丽丝漫游城市》/《这个杀手不太冷》。单拎出来当异类自反的类型片看,会有惊喜,类比戈达尔早期;但放在导演的整体序列中,无疑位于差的那阶。本片最大失误,是小孩演得非常一般,和吉娜搭戏搭不起来,像奥斯卡影后和金酸梅男主戳那飙戏。另外一旦不是陷入中年危机的窘迫男性,卡萨维蒂的魅力就锐减。倒也看得出,孩子是他的童年自指,拍得很真诚。
      • 各方面来说都像是卡萨维茨最平庸的一部了,漂亮的开头给了太大的期待。最大的问题在于情感的延续性,卡萨维茨的调度是高度依赖于即兴表演的,因而摄影机对瞬时的、神经质或歇斯底里式的情感冲击之张弛与把握非常到位,然而对于一个类型故事片所需要的精准、高效而又完备的“羁绊构建”以及过程中一系列大趋势不变的起伏变化来说——不仅死板得屈才,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存在断裂的。
      • 黑手党都没开过枪
      • 用生活流的写实手法讲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效果美妙,异常好看,比后来者《杀手莱昂》耐看。大概昆汀也从卡萨维茨的作品里汲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吧。
      • 怎么会现在才看到这一部?!你是我的妈妈、爸爸、家人、情人……一切。
      • 这毫无疑问是卡索维茨的电影,那个长相微笑都和自己神似的小男孩,还有自己的、我们的女神罗兰兹主演。但这又是最不卡索维茨的电影。我所期待那种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最真实的美丑,取而代之是戏剧性的虚构。不断上下楼梯和换乘交通工具的生死逃亡,也远没有仅在卧室里一男一女间的争吵充满紧张。
      • 荒诞见真情,小正太与熟女的故事
      • 《重庆森林》里林青霞扮演杀手的人物原型。
      • 第一部卡萨维蒂//中文片名的女煞这二字加得真是微妙 能算更直观地表现了葛洛莉的不同//女性身份不断转换 而且两性之间的关系确实不一定落脚在爱情上//绝对女主 几乎不可能不爱上葛洛莉
      • 【A-】“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全部的家人。”电影看得越多 越难看到特别喜欢的电影,终于又碰上一部。Gloria太!酷!了!我爱她!
      • 真是不讨喜的组合 我只是喜欢吉娜
    • 豆瓣 8.2 IMDB 7.4 正片
      L'argent
      1983
      剧情片
      法国

      L'arg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后确认这是布列松生平最佳发挥,个人电影美学最集中的一次淋漓爆发。人模、声音空间、特写镜头、极端简洁凝练的叙事结构与他最痴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灵魂救赎母题无缝对接。
      • 他的电影没有演员,只有“模特”。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虽然多少显得有些“生硬”,毫无职业性的“自然”,却揭示出人们对电影媒介习而不察的“欺骗性”。布列松的手法有点类似剧场,他的模特就像时刻意识到观者的目光。
      • 神在布列松最后一部作品里完全缺位,在托翁那里最终还能获得的拯救在这里彻底远离了人类。[钱]统治世界的故事不是第一次见到,但这个极容易拍成宣言式的电影在布列松这里却冷峻地叫人胆寒。他对电影媒介的净化在这里达到了高峰,没有一丝赘余的声画,能用细节就不要运动。这样的精准在结尾处取得最佳效果,让这个故事冰冷的余威能绕梁三日。
      • 布列松这部电影分析了道德的传染性。他通过回避核心事件、省略关键动作、插入特写镜头凝滞叙述等手法表达了他形式感极强的电影观念。
    • 豆瓣 8.3 IMDB 7.6 HD中字
      Pickpocket
      1959
      剧情片
      法国

      扒手

      Pickpock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 7/10。特写和声音所形成的狭窄空间把米歇尔的心囚禁起来,初次偷窃和最后的偷窃都在赛马场,特写刻意把双手之外周围的警察排斥出画框,疾驰的画外马蹄声时刻令人提心吊胆,当米歇尔掏出一叠钱的手被拷住,他几乎自投罗网为了从罪恶感中得救;与警察谈话时手有节制地停顿一下再大力扔书,他冷酷的行为从停顿中有了挣扎。布列松擅长运用期待镜位,譬如在地铁站镜头对准失窃者的脚,脚转过方向朝着米歇尔,当众要回钱包,这次失败让米歇尔心生恐惧,摄影机选取楼梯底部的位置,仰拍他警觉地放慢脚步,镜位没有提示危险源,米歇尔探望母亲时也将期待镜位选在家门前,等米歇尔入画他却转身离开,暗示与他人接触心灵的期待落空。宗教的救赎体现在警察带来珍妮的信,牢门打开,一束光驱散了囚室的阴暗,他愿意接受爱的距离,但这种严肃深沉的劝诫不是笔者的菜。
      • 10.0;電影中的主視角在電影本身的敘事中往往是作為全知視角的一部份,布列松在此片中無疑將自《死囚越獄》中引出的主觀性敘事帶入了幾近純粹的地界,攝影機的移動與時間的對切不可思議地劃出了內心動線
    • 豆瓣 8.3 IMDB 7.9 HD中字
      Le cercle rouge
      1970
      剧情片
      法国

      红圈

      Le cercle roug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额,我只能说不是我的菜,但是剧情总的一般吧
      • #siff#不用厚古薄今,杜琪峰(甚至都不用加韦家辉)已经超过梅尔维尔了,洪常秀(遇见金敏喜之前)也超过侯麦了。
      • 2008.6.28 简介中出现了“纯粹”“完美”“微言大义”这样的词。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像不平行的黑白线条,不管在多远处,他们总会相交。叙事者冷静,沉默,稳,让我想起古龙描写小李飞刀那种绝顶高手的手“干燥而稳定”。
      • 很具个人风格的影片,简短的对白,冷峻的氛围,长达20分钟的经典的抢劫场景,酷帅而又忧郁的德龙,细节刻画精准的伊夫,亮点很多。
    • 豆瓣 8.3 IMDB 8.0 HD720P中字
      Le samouraï
      1967
      剧情片
      法国

      独行杀手

      Le samoura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独狼不会被猎人弄死,除非他自己想死。
      • 其实这种需要低调的职业长得太标致不是不利于发展么。。。。
      • hahaer  金丝雀,金丝雀```` 八卦一枚:拍摄期间片场失火,唯一死亡“参演人员”就是金丝雀。 = =
      • 变焦镜头。大量夜景及心理化的表现主义布光。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女钢琴师不能算必备的femme fatale啊……),梅尔维尔把警匪片拍出艺术片范儿了,压抑对白,不渲染暴力。此片乏味之处在于事无巨细的冗长描写,开门关门都要拍到。结尾很动人,龙哥很酷。
      • 开场的两分十五秒,比结尾更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如果不准用“酷”这个字,至少有一多半看过这电影的人,大概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电影了。
      • “这个杀手太冷了”,阿兰德龙帅到犯法,惊动了全巴黎的男女警察一起抓他。。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就算不厌其烦地重复拍各种细节我都觉得它们增加了影片的腔调增加了德龙的帅度!
      • 开场长镜就定下冷酷的基调,德龙以一袭风衣一顶礼帽成为影史经典杀手形象,梅尔维尔的掌控力强大到可怕,往往很简单的场景被他拍出了绕梁三日的韵味。如何运动摄像机?怎样选择布光?这种技术上的不刻意让一个直白的故事步入殿堂级影片范畴
      • 长得帅又长得酷的人就不适合做杀人,瞧阿兰·德龙那副模样,一看就觉得是杀手,那管他有没有不在场证明,怀疑、跟踪就是。史上最孤独也是最帅最酷的杀手——阿兰·德龙。
      • 【B】片中两位美女,一个自愿献身给男主作伪证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一个目睹男主杀人主动帮其隐瞒且试图拯救其逃离危险境遇,长得帅就是好。梅尔维尔多有先见之明,1967年已经开始提醒大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了……
      • 阿兰德龙成名作,梅尔维尔的法式黑色电影。冷峻克制的叙事风格,精致的细节,精简的台词和环境音,德龙塑造的冷酷孤独、不苟言笑的硬汉杀手已成为影史经典形象。地铁跟踪段落张力十足。结尾干脆利落。杀手如何在职业操守与感情信义之间取得平衡,还是只能走向自我毁灭?(8.8/10) | [20230812 大光明 4K修复版重温] 毫无台词的片头即拍出了孤绝日常,烟雾缭绕的暗黑室内如此冷寂。梅尔维尔永远老派从容,一丝不苟,简与繁合一。吴宇森与杜琪峰虽深受其影响但他们电影观感实而迥异。出门前穿好风衣后认真对镜扶正帽檐的动作又酷又自恋得可爱。这次观影更加注意到扎实又精妙的各种运镜,如运用变焦、跟随摇移及景深调度的运动长镜。对精明狡猾又执著的警长刻画出色。杀手外在的沉默冷硬与内心的焦灼暗涌(情、义、理)间的矛盾反差最终释出并留下余味。
      • C / 开头还蛮喜欢的,但看完全程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感觉不到人物的存在?一方面人物的选择几乎没有感知上的情境建立,大多依托于直截了当的文本拼接。因而大多数人物只在某些特定时刻有较强的心理动势,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有些粗线条,琐碎的冗余太多,有“行动”但感觉不到锋利而细腻的微观动作强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反而是惊鸿一瞥的“身影”刻画,在明暗的对比中倏忽来去,那些时刻阿兰·德龙仿佛才成为了真正的城市幽魂。不知道布列松或者刁亦男来拍会不会更好一点?
      • 不厌其烦地刻画细节是梅尔维尔的牛逼之处。
      • 9.5 经典中的经典,大师风范。三方冲突结构中巧妙的情节设置,冷酷的光线,长摇镜和变焦突出宽度和景深,具有极强叙事性的蒙太奇手法,忧郁的神秘主义音乐。乍看之下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梅尔维尔将这个局布得天衣无缝。那组插钥匙-门锁内景-鸟笼-警察探听隔壁房间虚实的蒙太奇非常销魂。
      • 5.0 鏡頭、音樂與暗示都很漂亮。鳥的羽毛、女友的眼神、事件的轉折都很戲劇化。打頭起直至第一句對白出現前沒有一秒鐘令人覺得無聊。好多片都借鑑過這片吧。1967年就能拍成這樣,太強了。
      • “孤独武士与丛林猛虎”的超酷武士道摘引其实是导演自己编的;主人公存在主义卧室中笼鸟所发声音与节奏好像东瀛的惊鹿水竹;如果不是后面配备了一个相当抓人的杀手暗杀与警匪斗智的故事,梅尔维尔估计不敢让阿兰德龙一上来就空躺两分半;孤独氛围塑造如此浓烈,以至于你甚至怀疑此公已有“寻死”之意,指认现场盯住黑女钢琴师的眼神仿佛在说,“告诉他们吧,那就是我!”……可,从杀掉酒吧老板前后一系列超级专业的行为细节,特别是站等下个嫖客进楼以自造不在场证明的分秒精算来看,决计不像有倦怠厌世倾向,而更像俗套模式中的完美犯罪百密一疏?……但这点貌似不算小的角塑逻辑瑕疵,并无碍本片凭借强大风格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位列伟大仙班!
      • 干脆利落的杀手在青灰色的房间里,只有一只笼中小鸟与他作伴。孤独对孤独。
      • 与布列松的局部特写镜头相反,作为场面调度的信仰者的梅尔维尔的叙事由人物身体的姿势产生,推进,语言本身成为了这一姿势的附属物。在《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龙饰演的角色在一种剑戟/西部片的调度中穿过巴黎的城市空间,令酒吧,房间,地铁站变得不安,如同“笼中鸟”的东方主义色彩隐喻。与此同时,他是美式硬派的一个更为冷漠无情的版本,在他的身上反弹观看者的一切投射-认同。因此,影片的宿命感实际上来自于外在于影片的目光威胁,全知的观众认同自身为黑白两道的监视-追踪者,在最后一幕,作为开始=结尾的酒吧展现了全貌,重新去魅为一个舞台色彩的电影布景,令人想起法国印象主义的现代主义布景。另一方面,《独》可以被重构为一种康德式形而上学实验:主体的关联主义如何捕获物自体。
      • 厨具很先进,MINI车型已产生,酒吧的生活方式是2012年中国仍不失落伍,奢华装修同样如此。故事本身没啥,冷淡的激情。
      • 写给杀手的情书。构图雅致,氛围太赞,漏洞完全可以忽视。想想,如果哪个现实中的杀手看了这片,会不会潸然泪下。没有子弹的枪,伪狩猎引来真刺杀,死在此生的不归路上,或许这是作为一个杀手,唯一想要维护的尊严。他孤独,却也因此而有别于庸人。
      • 8/10。镜头色调印像很深,冰冷、灰蓝、洁净。冷峻尖锐的视听设计,全片几乎没有太激烈的动作戏,而是以事无巨细的动作描写+环境物平行剪辑这种从容不迫的方式体现人物专业和完善塑造(警探入室和地铁追踪两段尤赞),此种作法要么会让观众屏气凝神要么感到沉闷,还好我两者居中。结尾浓浓的黑片宿命感~ @2014-03-23 13:30:23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