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观众已经忍俊不禁、而角色本身却懵然不知——这种荒诞的冷幽默感能让人联想到卓别林的默片时代。某种意义上算是反转了“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可是我的听觉啊,像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 |
|
影片在开头提出了它奇妙又顺理成章的命题,而后就看如何对它论证与演绎。电影好像面镜子,当你忍不住一直笑的时候,你好像又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样子。它戏谑又深沉,从头至尾她都呈现着一颗孤寂的心。摇晃灯光,人影幢幢,你要说她傻还是可怜。周三下午两点半坐满场是要怎样,你们不用上班吗? |
|
放在现在玛格丽特说不定会更红···多么单纯的人啊···电影的仪式感很强··· |
|
大概是胃口被吊的太高了,所以略有点失望,但也算是佳作。所以ONPC上说凯撒奖女主角也一点不为过,CatherineFrot撑起了这部片。结局出乎意料,个别台词经典。女主完全看不见世间的恶意,执着追求梦想。也许大家认为最傻的人其实是将一切看的最清楚的人。20年代的服装背景好美。经典歌剧(走音)回顾。 |
|
4,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完美复原了“美好时代”的年代剧,尤其令人惊喜是,整部影片从人物、装饰都弥漫着一种达达主义式戏谑感。 |
|
笑死我! |
|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bande annonce实在太吸引人,上映第一天迫不及待,后来觉得从头到尾都像看滑稽剧,无感情,杂乱,除了主角,其他角色太淡了。。。然而主角的动力之源来自于对丈夫的爱也就那么淡淡的带过去了。看得我也是淡淡的忧伤。。。 |
|
开始你会嘲笑她,看到最后只剩下难过。现实版皇帝的新衣,法国版景甜。 |
|
4.0 出乎意料的好。虽然中间故事穿插有些弊病,但是主角老戏骨们真是抗下了这些意外风险。以及电影结尾写的太棒了。年度必看法国片。 |
|
3.5 导演对巴黎La belle époque 的还原非常精致,置景服装打光都很上乘,仅有的寥寥几场巴黎艺术界场面让人神往。可惜主线故事上基本上算是毫无作为,所有应该重击的情节点都绵软无力,主角虽然够出彩,配角却全部模糊。 |
|
泣血的歌喉搭载着纯真的梦,要么活在梦里要么实现梦想。但生命还有另一个方向,在梦里死亡。玛格丽特藏在提词员的小窗口里看人群,藏不住对观众的惊惶;赤了脚对剧院庄重行礼,皆是对舞台的无尽期望。她就像个从未褪去童真的小女孩,戴上翅膀如同将皇帝的新衣披挂身上。开始捧腹最后伤感,初心最难忘。 |
|
评价有点过高 我承认故事演员选得很好,美好年代也还原的很美,但笑过却不知所措,节奏略冗,另一个女歌唱家和漫画家的出现也没有实际意义,结尾突兀。不过剧中有句话挺对,L’argent n’a pas d’importance. L’important c’est d’en avoir |
|
通篇在笑,结尾痛哭。期待拿影后。 |
|
梅丽尔斯特里普会更喜感吧……最后那结局算什么意思,管家黑化的厉害,简直从日落大道里借来的,只是没安好心 |
|
本是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却因为套上了理想的外衣而变得严肃了起来,玛格丽特对歌唱的执念不亚于《立春》里的王彩玲,只不过她的才华尔尔,以至于当观众看到她唱歌的段落时,不知是觉得荒谬还是有些动容。 |
|
将皇帝的新装解构,风趣幽默的喜剧片。最后才揭露另一条忠仆的主线,加上了一层阴暗色彩。不由会想,对于女主或者皇帝来说,这个悲剧,究竟是人们愚弄了她,还是她愚弄了看客呢?但细节太多,尤其是丈夫出轨的那条线,让结构显得散乱,最后结局还是滑向了庸俗,收得太做作了。 |
|
能用几十年的鬼哭狼嚎,换到老公的一点怜惜,总觉得她很幸运。 |
|
长歌当哭,泣血而鸣 |
|
……我是无法认同的:热爱当然无可指摘,但热爱即可,非要大家都认可那就能是虚荣、自欺欺人和用地位金钱找存在感了。这又不是童话故事,自己唱歌好不好听,自己心里怎么会一点数都没有呢? |
|
法国版王彩玲 |
|
人生全程就是在一个假的环境中生存,所有人都帮你造一个假的梦。皇帝新衣的有钱人版本吧。 |
|
法国版的琐碎些。不是太明白,而且后来突然唱好了,是不是太过超现实? |
|
「國王的新衣」,但總在新衣外徘徊,一個容易讓不少自我感覺不良好的人產生共鳴的走音天后,一干缺乏層次感的說謊臣子,要不惡毒反諷,要不白色謊言,居然可以拖到兩小時…黑人拍照支線作底牌,腹黑老梗罷了。最後留聲機段落鋪陳失敗,前面少一拍,如女主角對這個新科技的主動迴避,或其他人的阻撓。 |
|
《跑调天后》的法国版,比美国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
评论家、落魄的声乐导师、黑人管家的设定都挺有趣。车最后真的抛锚,也算延续了吉亚诺利自证预言的惯例。 |
|
以奇葩的角度诠释了“美强惨”(女主角的献身赢得了丈夫的爱,但她的幻想完全破灭,从结果来看是幸又不幸的。。。管家为醉心于幻想的玛格丽特拍了无数“cosplay”照片,既荒诞又艳丽,堪称艺术品;爱摸人脸蛋儿的吕西安好迷人😍 |
|
有点残忍,或者可以说相当残忍。但一代入白田,以及那些由电磁波源源不断送到我耳边的鬼吼鬼叫,就觉得还是对听众更残忍。年轻记者有点像低配TobyRegbo。PS. 草啊原型居然还能更难听,人间尖叫鸡。 |
|
多的一颗星给女演员,个人来讲并不爱这个故事,导演写剧本很聪明但全片看下来可见指导演员还是捉襟见肘,另外剪辑问题也很多。本来想评价结尾,但还是不剧透了。 |
|
哭了…… |
|
恩,我们在公司也是这样做的 |
|
太刺激了,整颗心都要蹦出来,你们告诉我我是不是真的长得丑 |
|
一个真实人物的法国改编版,注重对人物关系及内心的刻画。女主角演得相当不错,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展现了出来 |
|
荒诞得令人心酸。 |
|
玛格丽特是真正的赤子,戏谑的背后是一声叹息。 |
|
看到一多半大家或都变成了阴暗的一份子,等着看那最后一幕。 |
|
隐瞒是爱,也是伤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即是爱情,如果揭示出来,即是美。花开花落、绽放一时。眼珠、天使翅膀,烧掉才美,不是吗 |
|
还是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03/20/16 at Paris Theatre |
|
在群嘲声中执意表白着自己天然纯情的坚持,在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无知当中快乐幸福着。终需在真相前倒下的命运。观众从未为其热情与努力鼓掌过,却感动与其陨落。女主的人设是Jenkins,但故事的主体还是belle epoque。悲喜之间,各位主角演技大放送。Sylvain Dieuaide小哥,看好你哟。 |
|
那个浮夸虚伪不安的年代,可惜外表极为华丽,内中极为空洞。把剧本囫囵吞枣拍了一遍,镜头和表演上缺少足够的重点。草坪上那个巨大的超现实主义眼珠被烧毁了,仅此而已。到底是要幽默还是忧伤还是惊悚?同样的剧本,如果让马丁•斯科塞斯或者PTA来拍,应该会更清晰明了。(p.s.请放过卓别林吧。) |
|
多么纯真的人儿啊!原来不是自欺欺人她是真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我还以为最懂她的人一直就在身边,结果最后幻想的泡沫戳破的瞬间让人失语。多么可怜的人啊。。 |
|
某种意义上也是为艺术奉献一生了 |
|
看过梅丽尔·斯特里普那版肯定会忍不住拿两者作比较,坦白讲从情节组织和娱乐性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好莱坞更胜一筹。但法国版那个管家兼摄影师太抢戏了,结尾照相机定格的那一刻,表明他是一个比玛格丽特更执着的艺术狂人,当然也更残忍。看完弗朗哥的《房间》之后,更能理解这种自我沉溺型的人格。 |
|
和西门大妈有异曲同工之妙 |
|
挺黑色冷幽默,可惜结尾一般虎头蛇尾,电影节奏和结构都不错,层层递进,探讨皇帝的新衣,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被爱被看见的需要,背叛和回归,自我欺骗型人格障碍? |
|
唏嘘她丈夫突然良心发现心疼妻子时,以往故意损坏车子转变成了意外。黑人管家真的太残忍了,而她被人嘲笑的眼神却像朝圣 |
|
故事取材于美国真实人物Florence Foster Jenkins ,“世界上最差劲的歌剧家”,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的《跑调天后》原型。里面还有位长胡子女士,人物素材灵感大概得于法国著名“大胡子咖啡馆”老板娘克莱门汀·德莱特(后浪绘本《她们的传奇》中亦有介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记者:“不要重建这个世界,摧毁它。”集钢琴师摄影师于一身的黑人男仆:“我已经误入歧途,帮我来忘了我自己吧。”近四星。 |
|
一开始那场荒谬的俱乐部演唱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喜剧,随后在真相是不是要说出来或者会如何被说出来的剧情推进中,作为观众的我们有了一个最简单直白的念想,这仿若又变成了一场悬疑。当然没过多久,喜剧就不再好笑,真相也不重要了(虽然这可怕的歌声还是很伤耳),倒是玛格丽特的纯洁和孤寂充满了屏 |
|
就像写作文,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最大的优点就是人物的塑造,高过了电影本身的叙述和额外的一切。而喜剧表达下的悲剧内核则是相对高超。 |
|
本以为会有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 |
|
睡着了……还是更喜欢梅姨的版本,看来还是鸡汤好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