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满、痛苦和惧怕? |
|
前50分钟,论辩性与诗性同在 |
|
【左派的诗意纪录/9.0】帕索里尼做的一场政治信仰实验,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教义的相互纠缠。此片是帕索里尼作为一名左派分子对信仰的最诗意的抒发。每一段文字都显得那般有韵味,却并非建立在乏味的空洞之上。我想去意大利触碰孕育PPP躯干的土地。可惜未见帕哥剪辑版,不知是否被修改了许多。 |
|
关于人类苦难的诗歌影像 |
|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要被忧郁、苦恼、恐惧和战争占据? |
|
Why is our life dominated by discontent, anguish, by fear of war, and war itself?着重看了帕索里尼的前半部分,说是纪录片的话不如说是新闻素材的剪辑,感觉他想表现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性动物的集体狂热,这种狂热如果无法得到控制,就会演变成灾难与战争。 |
|
7。左棍拍的纪录片都那么带劲 |
|
总结和预言 |
|
罗马要自由。如果树木的的根浸泡在战争的毒液里,它的果实怎么会香甜呢? |
|
我看的只有50分钟。。 |
|
前后两部分是思想观点对立的两人对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左翼的帕索里尼是用诗句配图,关注全球各地的民族解放战争,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刚果、巴以、古巴,教皇更替、英国女皇登基、梦露之死,套用圣经的词句去描述马克思主义,总体基调是比较悲观。
右翼的瓜雷斯基则用嘲讽的口吻去回应,公然指摘纽伦堡审判是种复仇,嘲讽非洲摆脱殖民地、反美、甚至还有黄祸论,惋惜欧洲旧帝国的衰败,却乐观相信希望比恐惧更强大。 |
|
永远的精神导师 |
|
PPP部分,纪录诗歌,恐惧与不安,悲悯与期望。 |
|
反出生主义是究竟的 |
|
LA RAGE – 1ÈRE PARTIE (LA RABBIA I° PARTE) AVEC LES VOIX DE GIORGIO BASSANI, RENATO GUTTUSO. |
|
7.5/10 |
|
最悲怆的诗意 |
|
e65n3oa2 |
|
第二段不大行 |
|
本片很清晰地表明了帕索里尼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立场 |
|
影像风格及其残酷,真正用摄影机拍出了那个时代下政治战争带来的苦难 |
|
t3cf713f78 |
|
真实的影像纪录,极富表现力的剪辑,各种大事件掠影,名人与普通人一一闪过,呈现出人类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分歧、差距,世界如此精彩纷呈、纷繁复杂,又如此荒诞暴虐癫狂,喜、乐、悲、怒、恨,都化为狂暴的表达。他们融合、统一、共鸣、联合,他们也分化、离散、对立、冲突。他们拯救、团结、纪念、反思,也杀戮、迫害、遗忘、重蹈覆辙;他们发明、建设、探索、攀登,他们也破坏、抹杀、愚民、堕落。他们的创造力和摧毁力一样惊人。。。人类的记录沉淀为历史的沧海桑田,也许只是成为文明的慨叹。 |
|
帕索里尼站在1963年看世界。只有美丽会一直存在。// 瓜雷斯基的世界观:如果一颗树在有毒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么它如何结出好果实?——从荒唐战争中产生的新世界是以复仇为基础的。旧欧洲的葬礼预言,迷失在群体神话的个体是最孤独的。希望的力量比恐惧大,这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
|
这剪辑手段很可以了。而且头一次看见这样的手法,新闻诗?音乐造诣不够,对西方精神不够理解。就为了帕索里尼这几部电影,整个西方来一遍也值了。我相信老帕最后在开玩笑,那场拯救人类的war of the spirit! |
|
ppp,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大获全胜时代的杜甫。 |
|
08年对此版本中帕索里尼的部分做了补充还原和修复。 |
|
100.45 |
|
在感谢上帝里结束。冤冤相报何时了?双头狗那段看得起鸡皮疙瘩。 |
|
PART1不够带劲,PART2看得拳头硬了 |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第一部分胜于乔瓦尼·瓜雷希的第二部分,配乐是第二部分优于第一部分。 |
|
几乎是由照片和纪录影像组成的,看到一半才发现是两部分,前面帕索里尼的《狂暴》真的惊艳,充满着诗意语言和激昂情绪。后半部分表现的意识形态则截然相反,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
|
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历史也决定了未来,只是会换个形式而已 |
|
喷薄的诗意 |
|
狂暴年代,两堂公开课 |
|
双头🐶亮了 |
|
可人民就是愿意被统治啊,还能怎么办! |
|
La prima parte è di Pier Paolo Pasolini, invece la seconda è di Giovannino Guareschi. |
|
两个导演的主题將内容分为两段式,帕索里尼的狂暴是世界同时性的炸裂,而第二位导演将议题对准了名流群像,较之于后半段的时髦混乱,第一部言说出来的悲怆诗意之于个人而言感触更深。旁白的力量作为纪录片的关键词提取让帕索里尼式忧伤更显实时性和焦虑性。背景音乐也在做另一种统一语言的工作。 |
|
很喜欢帕索里尼的念白,娓娓道来的悲悯 |
|
梦露之死的那一段太美了 |
|
3.5 |
|
b站 |
|
“A journalistic work rather than a creative one. An essay rather than a fiction.” 对常规的抗击:意大利六七十年代的黄金时代里,人们失去了激动与情绪,需要人为制造愤怒和紧急状态。意识形态的声音由文献档案新闻的影像道出,与之相撞击的是导演画外个人化的语调。帕索里尼大概有个多血质的灵魂。 |
|
恩~讲的就是我们的未来 |
|
就是说那部“愤怒的帕索里尼”,据说当时瓜雷斯基的名声比帕索里尼还响,所以帕索里尼很愤怒,他只能屈居次席。在很多人眼里,“帕索里尼”四个字就是代表着不妥协和反抗,但是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为了发言,他接受了妥协,接受了影片的删改。 |
|
非常棒的整理、剪辑和旁白。这是一部关于“人类”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的一些屁事儿的汇总。 |
|
看完帕索里尼的前半段,后半段会有点食之无味的感觉 |
|
够强烈的60年代论文电影,帕索里尼的部分在完成ideology表达的同时一如既往保持着对宗教的执念,文字语言是他对诗性的践行了;相较而言瓜雷斯基的部分更直接、浑然。 |
|
帕索里尼的素材拼贴+诗很悲怆。
但是第二段有很多问题,过度的音乐使用和一些过于奇观向的段落使其丧失了严肃感,沦为一种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