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世界上最沉闷的动画片,除了梦中梦的结构,剩下的全是“哲学课式”的对话。但是这片子倒是让我想起了刚上大学那会儿的情形,就像片中那个主人公一样,我每天都几乎一言不发地听别人讲一大堆理论(一套一套的,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一下,又好像什么也没讲),然后在夜里做各种奇怪的梦。 |
|
爱在系列隐藏的第1.5部。我也好想找人每天跟我神侃一些有的没的不着边际的话题啊,什么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大家每天一起瞎逼逼多开心啊,再不然每天聊八卦也好啊,昨天文章马伊琍,今天奶茶刘强东,明天单位狗男女。(ps.大头,这对你来说就是不知所云的话痨电影,请勿观赏) |
|
大型新媒介云吸毒,花60块飞99分钟,上天入地,叨念人生。 |
|
林克莱特你真会玩儿,这你都能拍。基本上可以当成初级哲学的动画解说,人存在吗,现实存在吗,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身处梦中。跟上片中人物的思考速度应该不是难事,那样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站得住脚。 |
|
竟能听懂全部人所说的,并且还有机会嘲笑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这些并非极深的哲理,使用了演讲的方式来料理,虽然有时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其中深意却已为我们所理解:就是观念而已.关于自由意志、灵魂转生、量子理论、社会结构和进化论等的观点无触动,倒是自焚的人、开船车的人和监狱诅咒最得我心 |
|
感觉这是林克莱特的精神呓语,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困惑、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难得的是林克莱特将它具象出来了。信息量好大,每次低头咬一口西瓜都错过很多内容---足见话唠程度--- |
|
我不该在困乏的时候看它…… |
|
探戈搭配对话,片头说的演奏上slightly detached, a little wavy, slightly out of tune也正是影像的质地。电影用frame启发观众发现holy moment, boat司机说的那番话挺阿巴斯的,无论是从电影还是人生的角度。
无尽的梦是死亡,还是,无梦的睡眠是死亡?片中的梦境神神叨叨得令人羡慕,个人经验是梦中一般不这么话痨,也不会在梦里看到自己,train yourself to recognize a dream还是挺难的 |
|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择CG动画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题材,在我看来,片中大多数场景和画面甚至可以忽略掉,光听一下那些谈话就足够了。也许读读剧本更有感觉,不觉得画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个题材用真人电影或者真人动画可能会更有感觉,那样才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本片我猜是前期真人拍摄然后再CG重新绘图。 |
|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部电影没太多好感,虽然这种真人拍摄转制动画的方式我一直挺喜欢的,但一轮接一轮的梦,一轮接一轮的大道理,就算再有意思的话题也会让人心生烦闷的。但到了最后,还是打脸喜欢上了,尤其是PKD一出来,想表达的主题突然立体了,也好理解了,亲切了。 |
|
1个半小时里以动画包装的方式给你一个夸夸其谈的关于哲学、人生、梦、意识、真实与虚幻等等的头脑风暴,你真以为自己就醍醐灌顶了,有这时间我宁愿做一个梦。 |
|
1、看过的电影中最能划分学识水平的。。装13必备良片。。我勉强能听懂十分之一?2、林克莱特是最话痨的导演,没有之一。病友见病友,两眼泪汪汪啊。3、光影变幻漂亮死了,OST也很好。 |
|
非常特别的片子,将拍好的真人场景再由动画制作室改成动画。全片充满荒诞又不乏现实感的诗意,以及大量关于梦与现实、生活、存在主义、死亡、自由意志、社会规则、电影与文学、集体记忆的对白。虽然中间差点也“半梦半醒”了,但还是要强力推荐!爱思考人生、钟爱哲学的友友必看! |
|
真人拍摄,动画呈现,形式非常独特;哲学电影,梦的解析,内容非常深刻。 |
|
关于人生,关于哲学,关于未来,看似一路瞎掰,却是导演对于生死、命运、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论一切》,虽然语焉不详,半梦半醒,杂乱无章,但所见则所得,“论一切”不能穷尽,“看一切”也不能尽有,因此,不必计较你看懂了多少,你看到的、感知到的就是“一切”。 |
|
迷幻哲学课吗?看的时候需要不停地暂停来思索。但是不会觉得枯燥。创意本身就很强。没想到居然是拍《爱在日出日落时》的导演……Life is tough for dreamers. |
|
扯淡的路上,林克莱特走得很远 |
|
I keeps waking up while watching this |
|
喝杯浓茶,打起精神,继续再看。年度奇片,哲学教材 !7.3 |
|
“也许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只是一种幻觉。事实上,我们的整个人生和历史只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又是Richard Linklater的标志性哲理对话性独立电影。我发觉在我看过的这三部他作品里面,他在国内最负盛名的那部《Before Sunrise》是最差的。也许是《Slacker》和《Waking Life》的对白太过深奥,一般人看不懂吧。这个人已经开始逐渐变成我最饭的独立导演。 |
|
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宇宙大爆炸、熵化、宗教、电影,如果早知道片子的导演是日出日落的导演的话,兴许压根就不会找来看,唠唠叨叨很烦。这部电影的语段是割裂的,如同梦境一般,都是不连贯的片段,但每一段都说的极有哲理。我甚至想把剧本都背下来,就这个程度。100分钟的信息量太大,分三次看完 |
|
按车轨边青年的说法,lucid dream大概不算梦?但是像我现在,就已经很少做那些没法控制,完全沉溺的梦了。通常梦开始没多久就会被意识到是在做梦,直接导演剧情,甚至都不用学主人公找个开关来验证。按照弗洛伊德引用Vaschide的说法,大概就是,想睡觉的愿望被其他愿望(比如说观察和享受自己的梦境)取代, wish-fulfilment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片里萨满是把lucid dream看作珍惜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但应该还有一方面是恐惧吧,恐惧失去控制,被卷入无法左右的梦域和情绪(Melanie Klein也有类似观点)。另外一点,主角穿越各种场景的floating是弗洛伊德的典型梦境之一,除了性行为暗示(erections or emission),还是一种退到童稚状态的,无干扰的愉悦感 |
|
很多地方看不懂,所以就不便評分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非常深奧,可是又很睿智的電影,探究人生、我、夢還有生活等等。問題是,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如此的嚴肅的審視嗎?也許。只是我覺得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方式的挖掘,這是其中一個方向而已。我純粹是沖著J和C的結局而來。 |
|
虽然一大半内容都是在漫无边际的扯淡,但扯淡的既有“爱在”二人组、索德伯格,又有Alex Jones。转描动画既真实又虚拟的迷幻风格和“半梦半醒”的状态简直是绝配 |
|
这部电影的诞生意义非凡,可以成为“21世纪人类预言之书”。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包含警示性,预言性和深刻性远大于电影本身在电影界的意义。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它的广度可以拓展至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伦理界,政治界。它的深度可以拓展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以及宇宙的起源和变迁。 |
|
每晚梦境灾难大片奇异考夫曼,一醒来过的跟劣质自我中心白水欧洲片似的,情愿活在关不掉开关的世界里。 |
|
这种拍法非常好玩,完美容纳了Linklater的各种唠叨。动画化时的失真展现了这个世界有多么动荡。 |
|
too much, man, too much. |
|
Waking Life这个名字超好
可我不知道如何用中文对应更恰当
能表达出那种动态的含义
概念 形式 内容都好喜欢
对我来说它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宇宙 人类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现实梦境 轮回死亡
真是虚妄 自由意志 思维记忆………
我困惑的问题说了个遍
真希望这些对话长一点再长一点
说的再细致深入一点
若是能给我个Reference List就再好不过了
某个瞬间我有些释然
宗教信仰存在的意义
无非是把所有人类困惑之事成体系的给出答案
在信奉科学的基础上
我可以这里赞同一点 那里信服一些
拼凑成自己的体系就好
自圆其说什么的我最擅长了
还有就是
这种不着边际的瞎聊真好
不管参与还是旁听
好吧 我找剧本研读去了… |
|
处女作升级版,关于自我概念的讲义可到处摘抄但主角真的在梦中寻找自我就不是抄得到的了,渐入佳境。形式相衬:一片换十几种画风强调块面与手绘线条,这才体现出在摄影素材上手绘的必要性嘛。长头发小弟虽然只主演他两部却是最嗲的两部。导演侃技高。 |
|
Let pieces of words take me to another place, another time frame. I don’t care where I am; the only thing I am sure of is that I am in a state of comfort and contentment right this moment. |
|
大概根据实际影像处理的动画,看不下去 |
|
果然是半梦半醒,看的时候也是半梦半醒。。。无数大段的独白,涉及到语言学,符号学,无政府主义者,夫妻间关于梦境的对话。。。等等等等。一个年轻人,聆听者,无法从梦中醒来,游荡在其中。。。之类。但不失为有趣。奇特的画面效果,为a scan darkly作热身罢。 |
|
经过了不知所云的100分钟后,电影的结束实在是种解脱。100分钟的恍惚模糊的梦境,100分钟形而上学的理论叨逼叨,也是100分钟的煎熬。真人拍摄后转为粗糙又细腻的动画,还有那些个人符号与哲学理论,使得该片形式与内容都很虚无缥缈。如果林克莱特想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睡着并做奇怪的梦,那他做到了 |
|
关于哲学的动画电影,其动画效果令我一会像在船上,一会又像是觉得地震了,不过学习语言的经历告诉我,当我们学会“一会……一会……”造句时,就已经拥有庆幸的现实了,但这个电影和这些角色不动,他们四处乱晃,仿佛就是这样随意的进出了你的梦境,他们长篇大论,但也不需要你记得,就是梦醒后的一个忘记的过程,梦是最快的拥有和遗忘,电影也是。 |
|
稀里糊涂的看了N多人生观点和公开课..... |
|
4- Floating.. floating... 太多说教... spectrum of awareness.. inmates of endless dreams 倒是非常适合学生时代信息爆炸态 潜意识中幻化分身重塑自我认同 关于暴力/时空爆炸的小品式段子串得灵气 作为滤镜片技术效果出众 |
|
看过Boyhood后再看此片很亲切,重要的问题离不开人和时间,各种意义上。哲学其实无比务实。影片靠对话驱动,但影像的风格与小trick极为润滑。林克莱特没啥野心,就是观念完全覆盖我,此片也让我想到创作的即兴与自由,如巴赞和特吕弗那段,重要的不是角色,而是人在发生着什么。 |
|
果然是真人拍摄的…其实想给五星的,扣一分色彩配色,虽然有好多惊喜的小细节,但还是认为动画的配色是该比实景更需要设计感的。存在主义/意识/梦的解析等等思辨的大杂烩,睡前看中间几度怀疑我所处的环境的真实性。我还是最喜欢这种像是坐在我对面聊天的电影,所以林克莱特是除了伍迪艾伦之外最爱的话痨扯淡导演咯… |
|
单纯作为电影也是好电影但就有很多相似的作品包括他自己以前的,一转成动画的确独一无二了,另外才不是什么软件随便转一下就成了好吗这个制图工作量绝对不低! |
|
飘飘忽忽的画面其实挺没有美感,但衬托着这半梦半醒的人生一样,迷离又现实,台词句句精湛,充满哲学意味。 |
|
换着方法说同样一个主题还算有意思 此片可以当现象学的课上教学片…… |
|
除了太长太深奥弄的跟个DISCOVERY的哲学版本一样其他还算好 |
|
Before Sunrise之后 Before Sunset之前 ..导演是忍着多大的扯淡瘾才能憋出这么“平凡”的三部曲啊...这片儿 逼格实在太高..以我目前的功力还观赏不了..半梦半醒 确实 看的半梦半醒啊.... |
|
完全舍弃戏剧冲突,大段呓语式独白的轰炸,这样的观影体验至少对于我来讲是巨大的煎熬。理查德·林克莱特这类脑子里有点货的导演常有的一个要命毛病,就是生怕别人不把他当知识分子,可哲学啥的毕竟不是梦话也不是扯淡啊?也许他就是有意要拍出一部梦话式的电影吧 |
|
大學時看的,當時以為是普通的動畫片,只選擇喜歡的內容看,其它時間基本在瞌睡。後來再看時,還是覺得很費腦,大量的對白,但字字金句,要細細體會,反覆理解。看幾遍都不嫌多。 |
|
cool brain storming~ dream is destination. |
|
正巧在读摇摇晃晃的人间,起初总把二者的名字混淆。仿佛一本林克莱特的学术灵感集,却没有被holy moments包裹的感觉。之于闲谈深,之于严肃讨论浅,从符号系统外的感受力到个体的独立与知觉,从生物的自我重复到无穷的飞跃与超验的轮回,最终指向源头性的uncanniness。故事嵌套,启迪层进,营营役役的言语者遵照共时性似地预见着当下的真实或者说梦游本质,至少灵魂上的面对面达到了。 |
|
风格一如既往,有些太过“哲学”,但剧本还是有点意思的,只是貌似我不大喜欢一群不断晃来晃去的卡通人表情僵硬地对我大谈特谈哲学与人生,包括晃来晃去的Q版伊桑霍克和朱迪德佩… |
|
2D渲染的有点像之前看过的一部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