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好像又两极了,不过我超爱。带着恶趣味的宅男片,带着复古感的神秘主义,新黑色电影感觉,又满满的电影梗。神秘的女孩与充满好奇心的男孩影片好像小男孩的异想世界,时刻寻找各种似有似无的线索,去发现所谓的秘密,各种对我胃口的梗。小加菲对肢体的控制非常棒,演出了宅萌感,还各种露屁股。 |
|
《银湖之底》又是一部迷影电影,拥有对流行文化的讽刺,人们崇拜虚构的影像、偶像,犹如“恋物癖”。宗教主义不再能填补心灵的空白,娱乐人物趁虚而入。导演以邪典+黑色电影的姿态夹带私货构成一道道迷影密码:《后窗》的偷窥,《迷魂记》《粉红色杀人夜》的跟踪,《七重天》的珍妮·盖诺,《愿嫁金龟婿》《濒临崩溃》的梦露,《无因的反叛》的格里斯天文台,《漫长的告别》里坦胸露乳的邻居等都能找到出处。 |
|
在洛杉矶,他们管囚禁叫自由,管墓地叫天堂,嫁给金龟婿是毕生夙愿,扬名立万是最高梦想。性感模特脱下衣服独自哭泣,独立演员登报从事色情生意,哪个富人将在湖底饮弹,哪个作者会在午夜割喉。眼睁睁看着少女献祭,却无能为力。裹着气球起舞,戴着面具求生,在流行文化里探寻暗语,终被流行嘲讽揶揄。 |
|
极有野心。如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以失语者寻找失踪者的母题开启生存力与毁灭力的博弈,失语者渴望倾诉却难觅知音,失踪者去向成谜却无人问津。这简直是我最迷恋的题材,一种以流行文化为武器对旧秩序的控诉和以旧时信仰为证词对新潮流的预警。嬉皮士的欲望被挤干了,留下硬不起来的阳具和喊不出口的呼号。但影片看下来还是失望,根源在于主角仅有行动力没有参与感,他从始至终保持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一切周遭无法与他自身产生任何联结,这导致他只能被困在以真相为地基构筑的迷宫之中,而无法真正走出迷宫。所以观众只能看到当下,而过去和未来,仅成为一种道听途说式的神话。 |
|
评论注定两极分化。迷影人士会喜欢他的怀旧和致敬,类似B级片的拍法也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观影像在回顾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然而肯定有人会讨厌这部电影,配乐基本没有停过还强制灌输情绪,剧情生涩且弥漫了一种死宅直男的宇宙观。当然了,加菲太可爱了就算是死宅直男还是一样金光闪闪,又裸又黄惹人爱。 |
|
基本上是一个付不起房租的宅男,因为恋物癖无法抛下房内的物件,而不得不在精神上把所有物件印刻一遍的过程。最后从邻家望向空屋,是一个彻底的告别。某种程度来说重复了一遍《It Follows》当中的成长叙事。对于一个神秘主义电影来说,缺乏真正的神秘形象,如林奇之蓝盒,希区柯克之螺旋。 |
|
又臭又长不同材质段落完全无法统一。 |
|
不管是希区柯克、卡朋特还是林奇,这么一锅大乱炖竟然还能保持一定的怪咖整体性实属不易。 |
|
#Cannes71# 真是特别讨喜的迷影片啊,戛纳圣丹斯两边都能讨好的片,本身又是个WTF的逗逼黑色电影,梗虽多但用的比较逗(比「头好玩家」好玩多了),视听也比较有想法。对大众文化产品意识形态操纵性的讽刺也很有趣。 |
|
银湖比喻好莱坞。银湖之底就是好莱坞的阴暗面。像个暗黑版的成人童话,将一些现实截面和幻境般的想象绑缚在一起,混杂大量向好莱坞黄金时期致敬的东西。不过,它的娱乐性并不突出,后半段创作乏力,还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诉求倾向,这让前后有些拧巴。私人很喜欢,表白加菲。 |
|
我佩服这个剧本,多种重复出现的元素:狗、一男三女的组合、解码,嵌入在多种媒介中——包含电影、音乐和电子游戏,以侦探片的剧情框架,搭配梦游式的叙事节奏,精确的统合多个重复的意向并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包容在一个对流行文化、社会结构进行后现代阐述的主旨里。它有导演对复古电影美学的尝试、怪癖的趣味和严密统筹全局的设计。虽然全片节奏缺乏起伏,哲学性上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那些决定了几代人音乐口味的匿名音乐家、无土地的流浪国王、流浪汉群体的符号体系、能让你“发射明星”的小演员兼职公司、揭发性爱意识形态的收藏家之类设定,我觉得很天才了,随处可见前后细节上的对应(比如杂志封面上倒挂的女人脸与富翁女儿的死状)。加菲尔德犹如梦游仙境,在和各路奇人的交接里,一步步深入流行文化之背面的黑色童话世界 |
|
没看懂,除了开头的半小时,后面情节发展完全不明所以。可怕的是,我看了那些给了高分的评论,看他们的点评我也没看懂。 |
|
在戏仿已经用滥了的今时今日,用黑色喜剧拍一场大型的“流行文化虚无狂欢”,拉扯一堆希区柯克柯南伯格林奇大杂烩。如果说《爱乐之城》是毕恭毕敬的“好学生”论文,那么这个则是一堆歪点子的“差生”草稿。它们同样不涉及批判好莱坞的维度,而选择“暗色童话式”讲法,给人展现这里的“致命诱惑”又让人触摸不到。
其实像这样琳琅满目的作品也有好的一面。不是柯南伯格的《星图》那种非打击痛点不可,而是把一切归拢到趣味上,但趣味才是真相。反正我们已经接受了好莱坞仪式化的偶像塑造、崇拜与遗忘的面目,也已经接受了这场浩大又时刻在过时的文化动荡,那就随波逐流吧。 |
|
3.5。“我们那么渴望神秘只是因为神秘不存在了。” |
|
69/100 一场宅男的盛大意淫会。 |
|
美女失踪,阶层对立,米切尔按他个人的审美拍了部《燃烧》,被流行文化熏染成长起来的青年世代,刺探外部迷局的同时一步步融入暗影,窥见传闻中隐匿的真相。悬念感和氛围铺设极佳(又是A24,你懂的),加上references满天飞,将趣味性做得很足。然而线索不断枝蔓缠绕,到底未能有效归拢起来,指向影片真正欲讽刺和批判的核心,后半段散成一盘沙。虽然对It follows同印象平平,仍觉得控制下野心会更好,如今看下来,给人的焦躁远多于拆解玩味的冲动。 |
|
Another Hollywood tortured lunatic. This bloody business offers fancy nightmares. |
|
在“wtf到底要港啥”“加菲好棒啊”“太神叨了看不下去了”“拍得好美啊”中看完了 |
|
为我逝去的两个小时……哦加上红毯大概快四个小时,心疼自己的双脚。媲美大卫林奇?这个美国玩笑大概是美国媒体才有脸开吧…… |
|
千回百转、不辞辛苦寻找失踪的邻家姑娘,还挺浪漫的。另一方面,他曾经得到过很多人,但从未真正得到莎拉,看来在人们心中只有得不到的东西最珍贵。 |
|
电影始终让人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故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悬念,男主角试图去解开谜团,最终也只是解开了一部分,关键就是导演还是有意去解释悬念了,而且借助这个悬念把批判的主题讲的似是而非,换作是大导演,可能就不按照类型电影的套路去讲这些悬念了。导演在片中杂糅了各种好莱坞的元素,简直就是视听风格方面的迷影盛宴,这部电影的风格也类似于希区柯克、大卫· 林奇、罗伯特·奥特曼或者库布里克之类的大导,不过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只是保持了强烈的影像风格,在批判好莱坞阴暗面和最后那群“神人”的精准状态上,并没有能够很深刻,也让这部黑色电影更像是一部WTF神棍片。 |
|
男猪演得好棒,肢体语言绝了。B级片感爆棚,也是很棒。剧本欠打磨,当心真变成B级片…… |
|
神秘主义意识流符号电影,符号之间呼应很棒。之所以碎片化的桥段符号没有显得一盘散沙,是因为编导构建了密码是什么意思等一系列悬念,轮番牵引故事进展。音乐强行渲染情绪,强对比度摄影,引用老电影片段…本片堪称希区柯克电影和B级片的混血儿,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致敬。 |
|
迷影导演的黑色致敬,很多小细节,神秘与迷幻纤细如斯,洛杉矶作为名利场、风月地,很容易吞噬那些年轻骚动、渴望成名的肉体和灵魂,真是适合拍黑色电影的地方。片子质感和氛围一流,有一种轻微的迷幻与虚脱,尤其臭鼬味道,似乎扑鼻而来,光影其实可以做得再极致一些,比如像《霓虹恶魔》。 |
|
出色致敬了洛杉矶黑色电影的胡话连篇传统,但这疲软剧情还是让人闻到了扑街味(@《南方传奇》)……有A24爸爸撑腰,导演应该不会变成下个Richard Kelly吧 |
|
强迫症观众不友好电影。但是……就立刻想二刷啊。 |
|
致敬Altman《漫长的告别》,洛杉矶黑色电影新经典。 |
|
#Cannes2018-25 有大卫·林奇X《大开眼界》的风骨,然而导演与大师之间的差距在于悬念玩得很好,可是却没有坚强的内核支撑。米切尔是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喂饱的一代,对reference的概念把握出色,然而问问他想批判的核心,可能他自己也讲不清楚,到底是消费主义,还是美色时代,是仇富还是虚无的价值观 |
|
失意宅男的隐秘臆想+流行文化的肆意叠拼+迷影属性的怪咖之作。1.以望远镜窥视邻居恰似[后窗]变奏,追踪仅一面之缘的神秘女子则同质于[迷魂记],墓碑一瞥,性暗示广告拼贴,米切尔有望接班帕尔玛成为新一代希胖迷弟。2.音乐、游戏、影视、漫画、广告无所不包,大众文化中的典型母题轮番上阵:暗码,解谜,寻宝,秘密夜店(想及老马丁[下班后]),神秘连环谋杀,好莱坞黑幕,富人阴谋论,受迫害妄想,邪教与仪式……3.除希胖外,珍妮·盖诺及其获封影后之作[七重天]亦多次复现,而墙上的若干经典恐怖/科幻片海报与格里菲斯天文台(詹姆士·迪恩半身像)也能打动影迷的心。4.滑动变焦+夜店跳舞的摄影机够迷乱。5.本片实而不若导演前作[它在身后]那般“古典”,又不似达伦[母亲!]那样先锋,故未能成为年度WTF神作,但米切尔的确值得长线关注。(8.3/10) |
|
局部闪光,整体无趣,加菲全程显弱鸡。塞了一堆好莱坞符号和惊悚元素,但“它在身后”导演完全没有飞起来啊!PS这是今年第几部装神弄鬼的邪教片了? |
|
悬疑氛围、迷影情结、寻宝模式比较迷人,各种模仿/致敬细节的涌现,既让人会心一笑,又颇能营造复古基调,潜意识段落拍得梦幻又惊悚;但整体过于冗长且混乱,后半段更逐渐失控,导演的执行力显然匹配不上创作野心。 |
|
A / 一篇游荡于瑰奇无比而又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建造自我瓦解的景观社会与流行文化论文,一次挣扎于焦虑又遁入虚无的狂欢历险。欢迎来到It Follows之后的成人世界,危险而神秘的东西早已光芒渐逝,你我只得坠入从未被言说的清澈湖底。不是一部惯常意义的迷影电影,而是一部关于电影本身的黑暗甚至于黑暗本身的同等空洞的黑色电影。 |
|
拉拉蓝的平行时空里,这首既清新又重口的小情歌,祭奠彗星过境般一瞬而逝的流行文化。像玩儿了两个小时通关的cube escape,恨不得瞪大眼睛把每个梗都接住,但是在爱好广泛的导演面前,我输得心服口服。看把加菲厉害的,打超级玛丽都知道找隐藏关了! |
|
是的,我知道,一定有人能够头头是道地分析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那只有三种可能:1. 你们都是大师;2. 你们对自己不诚实;3. 你们对别人不诚实。随你们怎么说吧,反正我看着像狗屎。 |
|
情书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情书的内核又永远是自负自恋的,是在对物的窥视和迷恋中沉沦于自身的癖——不过较之拉拉蓝和水形,这部还是让我产生很多好感,同样是迷蒙眼光,stoned比dreamy要可爱些。缺点特别明显,导演想打包进去的hidden messages (but not really)太多,寻宝路上谜面乱飞,看有篇影评说剧本就像是作者十几岁边读《Infinite Jest》边疯狂标画时写出来的。太多(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reference就是太多偶像,感觉是读过不少理论文章的,宅男迷弟心理过剩,左顾右盼不知到底崇拜哪个才好。如果说流行文化和亚文化背后的资本运作是“青春”的大危机,那LA就是吃着这些东西长起来的青年人的幻灭之城。终于有人发现加菲长得非常像Norman Bates了! |
|
和宋麒讨论了一下,觉得我看睡着的原因是男性视角太足了,完全照顾不到女性的性伸张;如果换成女主角n多男配我可能能撑下去…… |
|
一位新生代创作者扛过了美国电影的天真大旗,如前辈们一般,极尽叙事的牵引力。 |
|
[Histoire(s) du cinéma: Les signes parmi nous]一种有意识的无理取闹,最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的黑色侦探故事,戏外DRM直觉式的写作与片中掉入兔子洞般光怪陆离的旅程形成了对仗,一种令人难以理解但迷人的影像叙事力牵引着我们,而似乎观看本片的正确地点,就该是我们杂乱客厅中的电视机,被快餐包装和电影海报包围,与主角达成完美的镜像。 |
|
丧丧的青春 然而并没看懂导演想讲什么… 怪的没有逻辑和道理 |
|
十八线的装逼导演 |
|
新黑,希区,林奇,奥特曼,后窗的窥视,漫长告别的邻居,迷魂计的跟踪,蓝丝绒的潜入,还有动画版的鬼狗杀手……不好看。缺乏黑的氛围与悬疑之外还冗长并散漫,嵌入太多扰乱基调的他类素材。而且加菲尔德演这种角色很尴尬,颓废宅男过于帅气,神经执着又太文弱和正常…… |
|
80/100,整体质感与氛围太棒,极具感官煽动性的配乐,希区柯克式的调度处理与悬念铺设,大卫林奇式的迷幻神秘气质,以及走马观花式的流行文化大观,共同组成了这一迷影宅男的福利向电影,甚至连梦露都要致敬一把真是喜欢死。故事还是有所欠缺,与相当出色的前半段对应的却是羸弱而失色的收尾,但是偷窥、跟踪、暗语、解谜的运用使整个故事成为邪典式的黑色电影,所以总体来说是很有可看性的作品了,况且那片银湖,仍是如此叫人迷醉。 |
|
DRM保持对影像的把控力,对服化道也有上瘾般癖好,虽然有点向装置艺术靠拢的嫌疑,但整体还是喜欢的。复古年代感和现代科技产品放在一起也可以不违和。[B] |
|
很成功的分类实验,看得睡了的是普通青年,看完骂街的是低净值青年,看到希区柯克、大卫林奇诈尸眼睛都湿润的了是迷影青年,看完跟吸了鸦片一样写五千字比电影还难懂的影评的是文艺青年,看完就只记得加菲裸体的是女青年。 |
|
3.5星吧。欣赏水平不够,看了个寂寞。结尾有点《仲夏夜惊魂》 |
|
开场米切尔用复古的色调和亦步亦趋的配乐惊心地配制出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然而接下去他却又不安分地大卫•林奇起来,希式的悬疑和林奇主义有显著差别但绝不是不可调和,但似乎米切尔并没有找到方法让二者擦出火花,后面全面失控,导演也就信马由缰,做成了迷影拼牌游戏了,这也侧面证明林奇只有一个,评论界和影迷早已给林奇颁了免死金牌,后来的模仿者只会被批是故弄玄虚,这种偏爱就是那样的无道理可讲。 |
|
“If cinema can be resurrected, it will only be through the birth of a new kind of cine-love.”这是好莱坞的“野小子”,只是相较而言《手册》对此更加自觉。联系到今年大众文化领域的玩家和摄影机,回到电影、回到电影史。无论是在形态上面对新型媒介的冲击,还是学术方面应对其他领域的侵蚀。电影不仅关于自恋,电影就是自恋。 |
|
6.0 比看上去相似的《燃烧》要广阔很多,符号与线索在这里不再是叙事实体的组合,而被激发成为牵引人去寻找的hook(不只是男主角,观众也想要找到什么)。是大杂烩,也必定是资深爱好者才能拍出的那类作品,看这样的电影即代入宅男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真正且独到的趣味 |
|
看个开头就行了,明显是一自我感觉良好的故弄玄虚之作 |
|
戏是一出小清新希区柯克版的穆赫兰道,构图运镜则很奥森威尔斯,配乐和音效完全复古。神秘主义穿插解构意义,老电影梗老文化梗横飞,加州迷幻漫游。最难得的是,在这阴冷的冬季,它弥散出一股年轻复古、糜烂又躁动的夏日气息,这气息在浸在冰水里的心脏和躯体间铺开,似乎一切都温暖耀眼起来。为这股难得的调性,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