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古怪的很,模拟街采片段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激荡着大岛渚对当时日本社会的民族意识形态的不满。既点名了日本已然是多族裔共存的社会状况,又击碎了对他者恐惧的偏见性想象。事实上,对于狭隘认知/观念的呈现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片中人物心理的自我与他者,民族内部的一般市民与国家机器。|叙事上则采取了重复中浮现差异的策略,似乎在采取一次所谓历史与人民记忆的差别,历史是人为修正后的产物。 |
|
身份的剥离与重置,的确是实验性的(从故事结构、叙述方式到技术),在嬉笑怒骂之间似乎相当沉重的主题也被解构,联想到大岛渚在《日本春歌考》中说,「朝鲜人是日本人的祖先」。 |
|
喜欢用歌手的大岛启用The Folk Crusaders主演的调侃朝鲜人问题的无厘头恶搞片,真的跟game over后再来个二周目似的。害得我以后再听《临津河》都感动不到点了!混蛋! |
|
大島渚六零年代晚期的作品真是 .. 整體水平都很高呀 :3 |
|
日本62岁音乐家加藤和彦自杀,因抑郁症恶化。 |
|
基于选角之上跳跃但灵动的表演,重新的演绎绞死刑;拥有顶配创造社亲友团的大岛是最有味道的 |
|
playback~ |
|
7.9;越战中的韩国人,啧啧 |
|
韩国偷渡者,战争,演员的多角色混合,很好 |
|
小品化,在结构上的尝试,有绝对戏谑的姿态,但其实方法论以及指向的内核和《绞死刑》是一致的,关于民族、个人身份的讨论,对战争和地缘政治的戏拟。这个时期是全方位的创作高峰,包括里面那些奇特的运动镜头,太厉害了。 |
|
同一事件,两种表述,但还是过于傻里傻气了些。 |
|
看来大岛渚的那次韩国旅行对他这段时期的创作主题影响巨大 |
|
同是韩国人题材,比绞死刑更玩identity || ‘帰って来たヨッパライ’取自反复在片中出现的一首歌,作者为09年自杀身亡的加藤和彦(可曾记得爱也是该人作品),1967年打榜,风靡一时 |
|
看得云里雾里。。。不了解60年代的朝鲜人问题,就算了解了,这么先锋的表达方式也让人吃不消啊。。。 |
|
痕迹明显的“讲述”,间离的表演,混乱的情节和剪辑。三个日本学生有意识地把故事重新讲一遍,但是却得到不同的经历(偶然性)。在全片的无政府主义倾向面前,日本人抓捕偷渡的韩国人和到越南参军这种明确的批判已经不太重要了。 |
|
为什么分这么低!明明很有趣啊!而且比同类的法国电影好看!!! |
|
这种重新来过的方式倒是蛮别致的 |
|
身份游戏,最新浪潮又最笨拙的大岛渚 |
|
能感觉到他努力在塑造一种活奋的状态,但断然无法跟着他折腾起来。值得提的是这片目前看的出现平行时空双线剧情最早的,再就是绿魔子这人挺有范。 |
|
越荒诞,越讽刺。很多反映战后美国化的小细节;身份的认知挺有意思;结构在那个年代算新鲜了吧。ps:绿魔子真是尤物。 |
|
构建一个事件的各种可能性。 |
|
看到一半突然回到片头,这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为看了个寂寞,海边游泳的仨归来被人掉换了马甲,这钻出沙滩的家伙到底如何游刃有余于地下,令人费解又怪诞,这仨其实傻得不一般,大岛渚用了简单的拼合呈现不同的人物关系,重复讲述一个题目,不厌其烦。https://www.6bys.com/l/61651-1-1.html |
|
两段式的设计颇有些像格里耶的对称结构,仔细看也还是不一样,几人分明是在以日本人的身份和韩国人的身份分別在观察在日朝鲜人的困境,已经剖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整个片子梦感强烈已经无所谓真实虚假了,大岛要的是彻底的精神分析。 |
|
小曲子真可爱 |
|
新浪潮让大岛渚彻底的释放出所有想法,剧情荒诞到极点,剧作本身不无聊,观感无聊主要源自粗糙的实验拍摄,不够精致。身份的互换与认知,调侃韩国、越南,对社会时政的不同方向探索,平行时空的探索,这一切荒诞的想法无不经典。 |
|
故事的形式很有趣,但怎么请了三个傻逼来演戏呢 |
|
绝对是最呆头呆脑的一部大岛渚了,但形式策略还是让人迷之喜欢,熟悉的卡司,熟悉的意味,最爱的段落无疑是前半段结局的街头采访了,导演本人入境,搞笑之余仿佛与第二段他们说他们是韩国人一个意思:混淆视听,身份模糊,他们与那两人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集体唱起《临津江》之歌,又是彻底的宣泄。 |
|
动作迅速、反应灵敏的老奶奶。荒诞剧。被迫女装。两段不同的人生? |
|
野泳需谨慎 |
|
《绞死刑》原班人马,对照着看乐趣加倍。物语的解构与始终贯穿的间离手法,加上韩国日本国旗等符号的运用,将个人的对立与矛盾抽象上升到国家层面,相比传统的在日朝鲜人日影显然有重大突破。那段“你是日本人吗”的街头采访粉碎了日本人本国单一民族文化的幻想,成为一种赤裸的揭露。随后又在第二段叙事中点破身份的可置换性,虽然这一虚构的感同身受同时也因为戏谑的风格单线的思考而难免显得有些轻浮,换言之,能说出“身份并不重要”难道不正是因为本来就持有“稳定身份认知”的安定感与优越感吗?对那些哪怕遭遇歧视也不得不为了生存漂洋过海前往异乡的人而言,回望被一分为二的故乡,很难不拘泥于自己的出身吧?话说北山修也太男神了吧,又高又帅会作词唱歌演戏,还是京大医科博士学术天才……神仙本仙…… |
|
云里雾里,看完胃疼。我竟然花了80分钟看了这么一部难耐的片子。 |
|
分饰多角的殿山泰司、比划的枪威吓真枪,不惜分割为两段来表现身份错乱与认知颠倒。结尾像《浪荡儿》。 |
|
無厘頭? |
|
结构简单,所以×2?! |
|
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还能调动起情绪忽高忽低的转变。 |
|
没看懂,不好看。以为满是隐喻,也许就是玩脱而已。 |
|
荒诞剧,最省钱~ |
|
分数都是给大岛渚在这个片子里的创意,但是影片别扭拧巴得实在令人发指,表演差得惨不忍睹,后期奇差的配音让人生厌! |
|
20150427 42" |
|
從旁觀者到身分認同到捍衛身分人士,整部片的設置很像一種行為藝術,前後的編排更像一種裝置。感覺很適合放在美術館裡播放,甚至可以用雙頻。最後一場戲直接上升到最「黑」的幽默了⋯ |
|
事件的多重讲述,用一种荒诞的喜剧形式来表现严肃的政治,挺有意思的。 |
|
兄啊,临津江才翻成日语两年你们就会唱了(恼) |
|
我艹,今晚看了两部垃圾电影! |
|
创意上佳,这种双线重置结局真是一部比一部早,但是制作水平和演员表演都拖后腿了,这好像是大岛老师电影一贯以来的问题。 |
|
左派导演的社会反思,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从《日本春歌考》到《仪式》再到《归来的醉鬼》,最后用喜剧方式呈现出来,对于青年来说又是一种无奈。 |
|
无感 |
|
荒诞剧,摸不着头脑,略显无聊 |
|
依旧关注社会的问题,没有那么的讽刺却通过小品式的日韩角色的对换,以不同的视角和立场看问题,有点傻傻感觉。 |
|
二段式结构,小品般的虚拟空间,荒谬的情节,大岛渚由此解构了身份认同和当时geopolitical landscape。缺点在其喜好用业余演员,纵然他们能抓住情绪,但肢体语言过于僵硬,形体缺乏表演的美感,台词配音的表演则很差。 |
|
60年代日本政治现代主义电影。大岛渚。把政治上激进的主题同题材与美学上激进的形式结合起来,把巴西新电影和古巴后革命电影的冲击力向前推进了一步。爱森斯坦、维尔托夫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激进批评的名义改变了人物的主体性、反身性和暧昧性。开始迷恋重复的策略,从不同角度重复表现一些行为或片段,而不提供任何绝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0分钟后,影片又重新开始,原始的镜头慢慢显示出细微的变化。未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