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没有觉得剧情狗血,反而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 |
|
本片和《太平轮》完全不具可比性,倒是很像日本的《三丁目》系列,讲述小人物群像在大时代下的变迁。其实故事讲到1974年儿子大婚完留白就非常好了,结尾多两段延续到2010年的交待反而俗气毫无必要。挺好的作品在豆瓣只能打这点分,可惜了。 |
|
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有些大人物左右着时代的命运;也有些小人物的命运一直被时代所左右。这部电影就讲述着一些被时代所左右着的小人物和他们所折射出的大时代。通过对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族”的描写,刻画出了因内战被迫客居台湾的人们的离乡、思乡之情。影片大段的留白让故事更深刻和富有回味。 |
|
故事叙述流畅,眷村味很浓,几场戏蛮戳人,像阿玉从背后抱住盛鹏,盛鹏解开她的手那场拒绝戏但凡有一句台词就是多余,还有盛鹏给儿子煮面条吃,中间抢回面条找儿子要钱,把面条抢走后又加了个蛋还回来,跟我爸一起看的,他觉得很真实,扣一星是因为郭采洁的发套还有郭碧婷是面瘫吗每次笑只笑右边脸 |
|
真是复杂的家庭,历史原因让它越来越复杂(最后居然差辈儿了)但这样的家庭何尝不是跟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一样,复杂、纠葛欲说还休迫不得已。最感动的部分居然是顺子媳妇,真没想到是这样坚强的角色。好几次以为要进入俗套,还好没有。有时节奏略慢,但觉得作者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结尾镜头不太理解。 |
|
#2015SIFF#内地片名太坑爹,还是原名风中家族契合。有格局,有跨度,但这样的故事还是有些空中楼阁,离现在观众品味离市场都太远了。但是王童到底是大师,叙事稳健,全片一气呵成。只是演员都不太给力,过于年轻化,不具备当年杨贵媚那一代人的质感。 |
|
只能说这个题材真的不新鲜了,时间拉的越长就会越像编年史(liushuizhang),不停想起太平轮+悲情城市。美术(王童)不错,柯佳嬿不错。杨佑宁值一座金马影帝!配乐这尿性一听就是范宗沛,为什么一悲伤就得是提琴呢。|| 字幕太不严谨,干嘛/干麻交替出现,难受。 |
|
王童毕竟是美术出身,影片的年代感把握得比较准确,剧情确实有点电视剧式的滥觞,但导演还是有所克制了,至少没有陷入庸俗的剧情推进。没想到这居然是我看的王童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我买过很多张他的碟,还下载过他的大部分导演作品,但居然至今都没有看。 |
|
小人物的命运就这么不受你们待见? |
|
一个不能已于言的日子,看了一场无言以对的电影。在果菜市场被南方人(川粤)集团群殴侮辱的戏拍出了一点新东西。四个北方人真正经常需要在生活上共同抵御的外侮不是本省人,而是和他们同属外省下阶层的南方悍族。珍贵的视角。他们在拼命抵抗吓阻进犯之后踉跄撤退消失进大雨之中。其实是又一次逃难。 |
|
完全明白那个时期的状况,望穿秋水,思念如海!
超出想象的惊喜之作,感动不断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是一部好听又好看的故事。
PS:→_→郭采洁是因为这部电影才跟杨佑宁分手的吧。。。。。★★★☆ |
|
第一次看台湾(合拍片除外)拍的国共内战背景的文艺片,虽是以爱情为主题,却是时代的缩影,就像是看台湾的发展史,画面的年代感做得不错。 |
|
1.王童这次的作品少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更多的都是在浓浓的温情和化不开的悲伤之中。在悲伤前,我的泪腺被磕磕碰碰,一次又一次;2.适合在影院观看的除了科幻大片,如此细腻温和的剧情片在影院观赏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
|
跟《太平轮》一样,不是烂片,却拍的无比散漫温吞,观感比烂片还难受。 |
|
想起和王童老師在走廊一道抽煙的日子。拍電影不容易,就算資深如他,在面對市場、資源、團隊問題的種種時,也不免呈現出尷尬。casting、服化道一系列的粗疏,讓觀影感受一直游離於故事之外,缺乏時代的質感 |
|
看过留脚印 |
|
片头不太真实,炮弹到处乱炸,应该没这么富余浪费吧,上船逃跑被追击拉什么防空警报。逃亡到台湾,人生地不熟,两个逃兵还要买户口,生活很困难,饱受思乡念亲之苦,确实不容易,话说当年台湾好荒凉。战乱害人,造化弄人,有点拖沓,但还是蛮感人的。 |
|
犹有风骨,传统循旧。 |
|
故事的完整性很好,把战争和时代给人带来的意义和生活情怀都表达得很得体,近几年杨佑宁在演技上开始发力了,真心建议电影名字改成《大爸》更好吧什么风什么的太文艺了。。。 |
|
2.5,过时,但不坏。 |
|
断断续续看了几天,剧情非常无聊,大陆逃往台湾的人却一口台湾腔。不过里面三爸发狂说要回家回大陆那幕触动到了我,孤身一人去往人生地不熟的台湾,看似永远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绝望,所以一同的战友变成了最亲的人。那时,台湾真的是我们的亲人啊,两岸都盼着对方。想想此时的境地,令人唏嘘。 |
|
偶像演员还是很难撑起这几十年的跨度吧,除了服饰的变化,看下来都没太多时代感的代入,尤其是顺子死了三兄弟这条线断了之后,接下去的一年又一年,就像草草翻了几页一样敷衍…于是乎,最后真的也没什么唏嘘的感觉,不过全片最到位的还是戒指的几次使用。 |
|
流水账啊。还不如直接让杨祐宁跟柯佳嬿谈恋爱 |
|
看完了也不知道到底对风说爱谁? |
|
中国现在能有这种片也不错了,视角很好,不过海报什么鬼,这两个人一出来就打青春牌,喔漏,不负你妹啊不负,青春你妹啊青春。明明宣传点不应该是这个的。啧。 |
|
也是一段让人向往的苦日子。 |
|
《太平轮》《对风说爱你》《三城记》,吴宇森、王童、张婉婷;2015年这些前一线导演集体拍旧式的时代史诗表达同一个主题——迁徙。他们都说离乡多苦啊,重建多难啊,但他们又都知道那是逃难,所以都走得毅然决然。 |
|
居然.....能看下去 |
|
角色选的太混乱了 |
|
虽然剧情慢了点,但细细看下来还是可以的,乱世兄弟儿女情。 |
|
莫名其妙的一群人,被困在战后的台湾回不了家,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并被安上一个莫名其妙的片名。 |
|
什么鬼,以为自己是三丁目再世么?人家那是国民电影,这样滥情刻意政治正确的片子注定只能得差评 |
|
3- SIFF@影城,草草见面会场。原名《风中家族》,为迎合大陆市场改了名—— 当一个导演不得不迎合观众的时候,往往没什么好结果:松散拖沓如韩剧,年代变幻如梭却无沧桑,这对战争家族史题材来说是致命伤。只有零碎幽默感仍见些许王童的影子。诚意的谄媚之作,可惜(尤其导演自身是有去国离乡的真实经验)。李安之子银幕处女作,饰小奉先。 |
|
历史需要细节,具体的故事和具体的人才能留下印象。很遗憾这里的历史大多变成一句话或一串数字,明明有整个世纪取之不尽的素材。 |
|
两星半,仍是王童擅长的台湾外省人的思乡。国兵撤台开枝散叶,随风而飘,内心被乡愁羁绊。三个老爸一个娃的组合,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经历及两代人的反差,可惜老三最后变为鸡肋。作为合拍片,结尾的寻亲有点过于突兀、矫情和“政治正确”了。李淳在表演上,有意模仿詹姆斯.迪恩,且演得不错。 |
|
『说说』…好想听你说说爱我,好想听你说说想我,这些年你有没有曾经想起过我,好想对你说说爱你,好想对你说说想你,这些年你知不知,脑袋里装的全都是你…诉说着我的感受,心里话,全说出口…好吧,其实这是歌词,原本刚刚看完想要评论下,但,还是之后再补上吧… |
|
我相信 不管是任何发型 都不会影响我的美貌by可加盐 |
|
大陆译名蠢的要死,这种东西不宣传家国情,宣传情爱? |
|
上海电影节第二弹。王童终于又回到了自己当年在《红柿子》和《香蕉天堂》中对于赴台庶民的叙事上来,但王童已老,力不从心,整部电影拍得浮光掠影、有气无力。 |
|
2.5 有些细节不错,但演员太糟糕了! |
|
有了《红柿子》,这片就算多余的了吧,而且,它缺少象《红柿子》里姥姥那样的灵魂人物。 |
|
这片子如果叫《风中家族》观感会好很多,内地版的名字简直一言难尽,或许考虑到要在内地上映,就把原本有历史厚重感的家庭片拍成了爱情片,就像《香蕉天堂》去掉荒诞情节重新拍了一遍,可惜演员已经没有那种气质了,除了柯佳嬿表现稍微好点。小孩煮汤那段有点好玩,这不是四川火锅吗。 |
|
她双手攥了紧说,我正在找手套呢,就被你找着了。大红的喜字前,她又说十年修得同船渡,可惜终究要下船。恍惚半生,他们还是在时光中弄丢了彼此,所有情愫都说完。从国共内战讲到台胞寻祖,半个世纪的大时代小人物,清淡如薄荷茶般的自传故事。难得没有狗血只余唏嘘。工笔白描的画面,淡雅如菊的悲欢。 |
|
倔强的王童还在拍着这样“过时”的电影 |
|
太庶民电视剧了,三丁目的抒情也不是这么抒的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后面的时代感越来越不对…… |
|
ZJ推荐 |
|
2015-09-10、11 / 注:三星半 |
|
邱香也属于台湾盛产的烈女啊。王童讲故事的手法依旧。老故事的翻新。柯佳燕既然都有点老了。 |
|
太着急了 这个体量完全可以再剪一个小时 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讲清楚 这个段落就匆匆结束了 连结局都是那么急匆匆的 |
|
有一定的诚意和意义,但是演员的表演与化妆完全没有代入感。尤其是胡宇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