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头叫到尾 真烦人 |
|
杀人狂电影的开山鼻祖,对黑帮、公路片也影响很大,毫不客气地说,后来的杀人狂恐怖片几乎没有一部能和本片相提并论!导演尝试了五花八门的机位和调度手法,毛骨悚然的音效、大特写和凌厉多变的蒙太奇使得全程绝无冷场,分分钟让人心跳过速。片头的新闻和结尾的疯狂朝阳之舞也是大亮点。(9.0/10) |
|
1974年的杰作、恐怖片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不仅塑造了一个电锯皮脸男的经典形象还为以后的翻拍以及类型片的创作提供了模板、 |
|
至今忘不了恐怖的电锯声~ |
|
影史最佳恐怖片、甚至电影。无论从技法、美学、趣味、市场/社会效应还是历史影响力的层面上看都是毋庸置疑的顶级。极简便是极繁,日常就是失序,人间地狱的诗意。 |
|
真是既温馨和谐又农业金属的一家重口味脑残老小……妈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和奉俊昊《母亲》那个对照着看了 |
|
系列片开山之作,不否定其在类型片里划时代的意义,但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更像是一群神经病的狂欢。电影在血腥画面上较为克制,更多的恐怖气氛都是用化妆道具以及音效来衬托和渲染,而杀人过程运用大量蒙太奇也导致血浆程度直线下降。变态一家的形象塑造是一大亮点,心机老头、疯癫二哥、智障小弟和吸血鬼爷爷都始终给人带来不安感。比较遗憾的是大量时间都花在受害小队的无聊行为上,两个花衬衫小哥几乎零作用,胖子又是典型的猪队友,能看点的露背妹还没真露就挂了,最后20分钟也只能沉浸在尖叫妹歇斯底里的呐喊和惊慌失措的面部特写上了。电影最后一幕定格在人皮脸夕阳下的电锯华尔兹中,以落日为意像代表了新旧秩序的冲撞,好变态,好喜欢。 |
|
整個故事的恐怖感在今天看來並不是很足,在劇情上也有一點不盡如意的瑕疵,比如最後女主逃生,遇一卡車,竟然沒有開車而去。但是情節上的一些安排還是頗好的,人物的死亡乾淨利索,沒有很多的拖沓,展開到一半的時候已經殺鋒畢露;夜間的追逐,那種無助和恐慌也被很好地呈現了出來,只是故事不夠足滿。 |
|
我勒个去,这要是午夜场,在电影院里看着,女人的尖叫再加上噪杂的电锯声,真是让人厌恶,烦躁不安,都有种杀人的冲动了。早期的恐怖惊悚片营造场景给力,摄影也快晃晕人,偷墓地里的死人,好多未展开的情节想想都好恐怖。有现实版本。改编的很日常,所以恐惧更显可怖。向《精神病患者》致敬。三星半。 |
|
重看 4 --> 5. 其实是最不追求官能主义的电影,它站在的位置恰恰是一种唯物论,不论是主题上的还是空间上的,它同时将抽象和具象推至极限。因为电影总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极美妙的镜头,而这种美——绿眼睛;阳光洒向树的色泽;云层、土地与地平线交织的风景画;美国自身——几乎是电影不该在乎的东西,但此刻,它们却被最实在地拍到了。在这些男孩女孩和“皮脸”这里存在一种生命体的疲惫,而正是在那座博物馆般的家中(也就是说是死去的,被陈列的——一座名为美国的法老墓),他们的肌肤和身躯才如此鲜亮泥泞地活着。电影跟随她们叫喊、撕裂,这是因为它展示世界中生命的全貌,无论活着的或是死去的。当女孩冲出那个恐怖的棺材后,那“并不在乎”这一切的土地、地平线、树木、阳光,和女演员都在同一镜头中,我感觉这足以形容一切物质的力量 |
|
最终击溃我的不是鲜血 而是持续二十分钟的尖叫。。。 |
|
个人评分8.2→8.7/10【A】
重看。彻头彻尾的“嘈杂”音效,歇斯底里的嚎叫,B级恐怖片的特质下尽显音效和摄影的高光,再次证明了多数恐怖片都是有较高的打底质量。故事当然还是老一套,主角们也是典型的“送死人偶”。但观众们仍能在他们的行迹中感受诡异的氛围,因为摄影机也同样跟随人物置于危险之中。而刻意放大的镜头在音效的助攻下更是强化恐惧感,不需要jump scare也能让观众胆战心惊。全片最佳当然还是中后段长达六分钟的追逐戏和长达二十分钟的折磨宴会。足够疯狂的高潮盛宴,极尽病态的角色演出,终于在最后的光影时刻按下暂停键,留下病态的舞蹈和电锯声。看来柯南伯格学到精髓了,他确实贡献了两部音效处理绝佳的作品。 |
|
最后夕阳下,挥舞着电锯的镜头很美 |
|
呜呜呜呜呜啊啊啊啊啊啪嚓咣叽滋啦啦啦啦滋滋滋滋啦啦啦啊啊啊啊哈哈哈啊啊啊啊啊!几乎所有经典恐怖系列的开篇之作都是极简、极垂直、极不讲逻辑的,像最骇人的噩梦一样,睡起来梦见了什么一概不记得,但就是吓得想立刻钻进别人怀里! |
|
农业重金属的始祖。 |
|
大概是女主Sally杀猪般的惨叫把leatherface的变态一家都叫傻了,才能逃脱的。看完1974老版的,才知道2003版还不错。 |
|
杀人狂的经营之道:找一个老房子,养一只叫声最难听的鸡,别关门。电锯、锤子备好,等着好奇的人一个个造访。 |
|
不太血腥不太恐怖但是够变态。。。。。女主尖叫了有半小时吧,估计拍完电影嗓子要冒烟了 |
|
你以为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冷漠、残暴,把你们豆沙了
实际上的德州电锯杀人狂:黄赌毒一样不占,尊老爱幼,颇具浪漫主义情怀,Hello锯先生 |
|
grandfather比杀人狂恐怖多了,让气氛更加的诡异。血腥度比想象中低很多,但对追杀和虐待场面的偏执描述简直令人崩溃。。。 |
|
SIFF*大光明。前两幕完成得还可以,写实近乎家庭旅拍的随车镜头,顺便预言/排演剧情(爆头、切肉和德古拉),相当成熟的类型套路(对porn也是一样,所以有2022年那部X),老宅探险不做false alarm,“单刀直入”,斜角构图特写骨头,以及棘林夜奔,蒙太奇都很有节奏(而且室外摄影机移动这么稳,不知道是不是铺了轨道),人皮客栈泄底,其实有点anti美国起源神话/美国梦的联想(一种男性化的拓荒),当然这片最主要还是塑造了去人化的面具人,可惜最后20分钟尖叫+眼球特写没完,陷入惊惧情绪的porn式释放,对经历此后50年发展洗礼的观众早已脱敏,气氛变得荒诞起来,周一晚的大光明愣是看出了笑声阵阵。 |
|
B级磨坊恐怖电影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所以有谁会认为格里菲斯的特写只拥有“影史意义”呢?最愚笨的观众恐怕都不可能下此判断。托比·霍伯的面具杀人狂与罗梅罗的僵尸,应该是美国的B级恐怖片送给观众最难忘的礼物。我们害怕它们,因为从其只由欲望驱动发展的行为动机里,我们不曾看到它们表达出任何程度的心理深度,换句话说,这些银幕的怪人都是些不可测的生物,是绝对电影化的,只管去追逐猎物,去砍杀,去撕咬,这就像电影这台意识形态机器对观众所做的那样,先从目光开始,再一点点吞噬我们的精神力,最后则为我们的肉身。
最后谈谈影院里的“笑声”,有些观众可能认为这证明了《德》恐怖程式的失效,或许吧,但最好的恐怖片从不会拒绝“笑”,杀人魔挥动电锯的狂舞,就如罗梅罗的僵尸与空间笨拙地共舞般令人迷醉。
2024.6.17 |
|
前面很闷,后面不错。有几个镜头特别喜欢,印象很深,就是尖叫女的眼睛大特写。变态家族的点子这里应该算是起始了吧。 |
|
“喜剧的本质是悲剧”,恐怖的本质是喜剧。炎炎夏日、穷乡僻壤、分头行动(后果:身首异处)、孤男寡女、擅闯民宅,元素加满,占领美国青/少年智商洼地。(Jump Scare就是省事好用,观众集体一震,把大光明晃出4D效果)散场,欢声笑语。 |
|
这种一帮年轻人到某地然后遇袭的模式,现在也被用烂了。虽说恐怖片是个很受技术制约的总类,但总有一些片子捱得过时间,依然闪闪发亮。这片虽然粗糙,但那种邪典气质,现在很少见了呀。 |
|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
|
what a screamer!!! |
|
杀人工具里最怕电锯。但还是阻挡不了我的热情。Sally的惊声尖叫充斥着影片最后部分。电锯皮脸和Sally的大逃杀扣人心弦爽到透心凉。晚景的打光异常喜欢。恐怖氛围还是没有做到家。整体下来是惊疲力竭却不是心惊胆颤。完毕。 |
|
说实话,现在再看,真不知道吓人在哪。血腥的镜头在这一部里还是不多,主要靠蒙太奇来营造了,那会儿美国电影对暴力和肢体破坏的展示还是比较克制。不过很快这就难以满足美国观众了,因为全家都能看的电视机上,开始反复播放血肉模糊、肢体残缺的越战现场画面了。越战改变恐怖片。 |
|
粗暴直接的叙事、在纪实性与戏剧性反复跳跃的影像风格与简陋的制作在炎热的德州夏日中共同发酵作用产生某种肮脏的邪恶,误入者与他们口中被屠宰的肉牛毫无二致,幸存者的满脸血迹与皮革脸的电锯狂舞在日出时交相辉映;托比·霍珀自此开天辟地,定下全新框架。 |
|
8.6 极致,没有哪部电影的诡异气氛能与其相提并论,各种大特写和刺耳的电锯声是要把人逼疯的节奏,更别说一头一尾有多么惊人了 |
|
【B+】真正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影片中段的烈日晴空,蓝天白云绿荫小屋,平静祥和下透出燥热不安的氛围。于是我们看到女孩从秋千椅上站起,摄影机顺势从秋千下方穿过跟随,观众看着角色步入危险之中,绝佳的运镜设计!那如何形容本片呢?随机、简洁、混沌、暴戾、诡异,可以肯定的是,影片所散发的气质来源于小成本的制作限制,再通过摄影布景光线调度等高超的设计,又得以窥见创作才能突破成本限制的事实。对于情节编排和杀人场面的呈现是直截了当的,但屋内宴会却明显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思路,视角与节奏发生显著变化,电影内时间的延长是为了歇斯底里的折磨,摄影机的特写对准眼球还不够,连眼球内的血丝都被纵情放大。结尾真是纯粹的光影时刻,朝阳下病态的舞蹈,怀疑奉俊昊从本片学到的东西可不止这些。 |
|
谁懂电影散场出来突然出现的超大发动机声(其实是摩托车)我真的头皮一紧 |
|
那个胖司机在跑啥……开车不就行了…… |
|
Siff26,还是被吓到了,电影节看恐怖片都容易看出喜剧片的效果,看完出来外面的摩托车引擎声听着就像电锯声。 |
|
#siff#2.5;影史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放弃剧情上的铺张,重在营造不安的氛围——疯子家族的暗指,吸血鬼的屡次提及,盗墓新闻的反复播放,星座运势的暗示;以及皮革脸杀人魔形象的开创先河,手持电锯独舞堪称留名影史。后半小时几乎陷入尖叫烦躁(为什么几乎所有恐怖片都要安排女性尖叫呢),全片印证了恐怖片之颠扑不破的真理——不作死就不会死。 |
|
第一次完整的观看,小时候看碟的时候看不下去,如今能重看,电影开启了“公路恐怖片”模式,并不血腥,氛围怪异,荒芜的旷野、神秘的搭车人、致命的家族,启发了后世无数电影,虽然制作粗糙,如今看上去早已落伍,女主角叫声刺耳,但意义重大。
最重要的是,诞生了影史首位面具杀人狂——皮脸。而且他跟其他几位后辈不同,这位智商低下,所有的行为都是来自于家庭教唆和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还有过拿不稳电锯把自己腿割了的黑历史,可谓“环境造就人”。再结合17年的前传和13年的3D版,他并不可怕,只是可悲,值得深扒。
PS,“皮脸根据XXX改编”,这是普遍的错误认知,电影的灵感来源于Ed Gein的案件(还启发了惊魂记、沉默的羔羊等),但皮脸和他的家族,都是原创角色,这是导演自己说的。 |
|
不知道在演什么,小青年一个个主动送死,全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还是03版的好看 |
|
老式恐怖片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不用血腥却比血腥更胜一筹。那场十几分钟的深夜丛林追杀算得上我观片以来最令人心惊肉跳的追赶戏了,之后的眼部特写也十分震撼。结尾那只挥舞着电锯的芭蕾,真可谓集优雅与暴戾于一体!★★★★☆ |
|
1.杀手在电锯声中独舞,一种凄凉又诡异的悲;2.受害者不停的嘶喊声一开始让人烦躁和傻,到后面却仿佛也能深切感受到她的恐惧。引起观看时的生理反感;3.看完后,电锯声还在耳中萦绕... |
|
7.5/10。连环杀恐怖片的类型初代经典作,二十几年后终补完。序幕气氛铺垫一气呵成:恶性新闻播报、访墓流言、谵妄怪翁、占星、路人劝阻、掠过屠宰场… 低机位、偷窥视角、反常琐事,五人组内也各怀心事。不安感渐进至偷袭倒是直截了当,因无差别血腥攻击造成的心理冲击伴随后段尖叫跳瞳特写 deranged & dazed进入高潮。与旭日与空气同舞的电锯,不悲亦无惧,初始颗粒感与直面冲击,暴力的条件反射式延伸(rite & cult)。注意时代背景:残暴与低能成为其孪生畸形儿。 |
|
可以和同期的《生死狂澜》《稻草狗》形成对话。结尾独舞slay影史,当然涛姐不服…… |
|
历史会记住开天辟地者名姓,无论有多简单粗暴直接,类型规则就此书写,后世若想超越,限在指定范围之内,颠覆是几乎不可能的。 |
|
siff2024#5
可惜是在电影问世后的50年看的,确实很多地方都非常过时了。
死人死得毫无章法,感觉是纯数量上的堆积了,女主只能看出来体力很好,嗓子也很好,久叫不衰。一个朋友的评价好形象: 像是在撕名牌。
不管如何,影院看这部氛围还是很好的! |
|
#siff-7 7.5。84min版,前摇过长,后半段节奏和气氛营造上明显好很多,结尾有点突然,但1974就不苛求太多了,最后朝阳下挥着电锯跳舞算邪典名场面了...很高兴今晚和大光明的观众一起看啊气氛太好!散场过马路的时候正好一个机车从后面经过,轰隆一声所有人警觉回头然后爆笑 哈哈哈哈什么电锯后遗症😂 |
|
Sally 一个没人杀她她在尖叫有人杀她她在尖叫别人请她吃饭她在尖叫总算逃出去才跑几十米又开始尖叫上了卡车坐下来还在尖叫的奇女子!(综上所述 导演耳膜质量不错的 |
|
完全无法接受以剥削演员的身体和精神来创造惊惧的情境 |
|
为什么不把祖母端下来吃饭呢?因为在山东德州,女人不能上桌。 |
|
前传好看! |
|
其实是整个美国迷惘、混乱的70年代的折射,疲惫的旅途,饥渴的口舌,麻木的神经,一架马力十足的油锯在此刻恰逢其时地轰鸣而来,“垮掉的一代”及时警醒,醍醐灌顶。而在黄昏夕阳中与电锯共舞的“皮脸”,则可能是穷困的“白人红脖子”们,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