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讲述了在冷战期间发生的一场热战,这场鲜有人知的、非洲大陆上的代理战争,如果不是因为影片主角,甚至都不会有多少史料照片流传至今。如果所有人都忘记他们是怎么死的了,那他们就永远死了。//葡萄牙裔的老将军说:当我作为入侵者空降这片大地,却发现自己必须要杀掉十二岁的儿童。当时我只有24岁,选择非常的容易,我要站在弱者的一边。我很高兴,我曾为自己选择的人民而战。 |
|
八十多岁的老太想要面包,二十岁不到的女战士想要小孩,但全部前提是赢得战争。人都会消失,先从世界里肉体消失,再从记忆里精神消失,卡普钦斯基的相机里才会记录下他们存在过的痕迹。安哥拉到处都是尸体烧焦的味道,却让记者兴奋。是让自己名垂青史,还是尽快结束硝烟。人生的另一天,有人做了抉择。 |
|
开始无论主角还是银幕前的观众或许都还有一丝好奇心驱使的冒险激动,但绝望感越往南走越强烈,最后纠缠成一片怀疑的混沌。明明几乎所有主要角色都没有死在当时的战争里,却丝毫不觉得欣慰。Artur最后说:“我们赢下这场战争,但我所有的理想都被摧毁了。”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内心某些东西也粉碎了。 |
|
清醒的时候,我们更容易选择正确的决定~感谢那些为世界和平而努力付出和已牺牲过世的人们~ |
|
SIFF. 2D动画+真人记录交叉还原事件全貌,主角以三个当事人的访谈完成人物塑造。动画部分的幻想段落有创意,具备较强的沉浸感,纪实影像增加了故事的历史厚度。以典型的美式主旋律风格抨击美国,极为讽刺,也赞扬了战地记者的高尚职业品德。放映完毕后周围大妈妹子纷纷飙泪,啧啧。 |
|
2019.6.22 10点半 上海百丽宫影城万象城店 |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又是一部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历史题材影片,以波兰记者视角讲述1975年安哥拉独立前后内战的故事。在各方面处理都比《瑞士人克里斯》好太多。动画部分采用渲染成2D手绘风格的3DCG动画,不仅画面效果生动逼真,而且运镜也模仿了纪录片的手持摄影感,代入感十足。在动画的渲染下,很多场景有天马行空的震撼力量。真人部分采用纪录片访谈形式,倒也相得益彰。四星半 |
|
90%动画结合10%真人真事镜头的形式很新奇。音乐是意外惊喜,有时甚至有“朋克战争片”的感觉。看的时候脑子里常常蹦出“靠,值啊!~”“酷!”——现在在影院里看到一部意外的好片太高兴了。真实的内战残酷场面,不到20岁就牺牲的女战士令人唏嘘。
垂死的人们恳求记者给他们照张相。战地记者在当时唯一能做的,是“记录他们曾经存在过”。喜欢海报上的一个细节:记者的打字机里输出来的,不是稿纸而是子弹带。 |
|
虚实结合的剪辑,让叙事变得极为有力。配乐不算多,每次出现却都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最让人唏嘘的还是片尾的那段采访独白:“我们打赢了那场为祖国争得独立的战役,但这个过程摧毁了我所有的理想。我输惨了。平等的社会在哪里?我那些免于饥饿的手足在哪里?社会主义呢?革命呢?” |
|
根据波兰战地记者卡普钦斯基的著作改编,70年代越战之后冷战的美苏扶持两大政党把阵地带到安哥拉,用动画还原大屠杀等战场情形,用纪录片的形式穿插幸存者当事人回到昔日之地的探访,加上新闻影像等材料感到有些混乱,也削弱了人物的伟大,不如同类的一些其他影片,反而最后展现当时拍的一些照片更有力量。#金马55# |
|
Kapuscinski见证了战争中的死亡和勇气。 |
|
我一直都认为动画是相当强大的写实工具 |
|
睡了半程,有几场动画视效印象深刻。对动画真人影像资料的结合形式持保留意见。 |
|
3.5,除了结尾英雄主义式抒情,以及美学质感上略显突兀的当下纪录片,还真是一部各方面都可圈可点的主流处女作,如果全部都由历史档案影像+动画,应该是放一种关注或者柏林主竞赛片子。 |
|
动画的优势在于,可以用相对低的成本去展现画面上更多的变化,能够用更精彩的视觉艺术去描绘作品的情绪。但动画的缺点在于,人物的木讷感和缺少了真实感。虽然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用真实的影响资料弥补了不些,但还不足够。这部作品的探讨的话题比故事明显更有高度,讨论战争与和平,讨论记者存在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讨论生命、讨论梦想,讨论另一个世界的的另一天。 |
|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波兰记者卡普钦斯基的纪录片而非动画片,动画的作用在于补充和再现新闻等真实镜头无法触及到的部分,而动画的魔幻场景也加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战争的残酷混乱和因恐惧而生的莫名亢奋疯狂,情绪展现十分丰沛而强烈,经历过战争就将永远活在战争中,无论战争起因小国永远是大国纷争的牺牲品,作为波兰人对此肯定更为感同身受,配乐很赞,葡萄牙人的段落真的很有现代启示录的味道 #SFM |
|
7.0/10 分。2024.03.01,初看,蓝光。时长01:25:16。根据波兰战地记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著作改编。作者已于2007年01月23日去世。。。70年代越战之后非洲国家安哥拉的内战。用动画还原大屠杀等战场情形,用纪录片的形式穿插幸存者当事人回到昔日之地的探访。 |
|
真人纪录片与动画剧情片结合,故事联想到张勋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火药桶》。—— 如果可以的话,你必须保存一些东西。因为人们有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不留下痕迹。先从世界上消失,然后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我会记录下来。他们将永远不会被遗忘。他们会留下痕迹。他们将继续存在。我来到过这里,这就是我的样子,这是我活着时的脸庞。在看别的东西之前,请看着我一会儿。-《人生的另一天》 |
|
回魂和梦境的部分完全是恐怖片的手法 但又有什么恐怖得过真实的战争呢 Welcome to your grave |
|
#Cannes2018-07 动画和真人访谈的穿插交替,尤其是蒙太奇的同形叠化,仿佛探索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波兰记者只身深入安哥拉南部,却在最后关头因为内心道德的对抗而选择推迟报道真相,是对现代新闻伦理的直面讨论。主人公的转变与选择有些《现代启示录》的意味。 |
|
喜欢这种穿插与虚拟动画和现实人生的影片 通过一个战地记者的视角和回忆纵观了安哥拉民族独立斗争中的种种细节 超现实的细节动画很好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恐怕普通的纪录片式的访谈 即使是与人物本身进行面对面讲述 都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这也是纪录片的一个新的趋势吧 |
|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节展映单元,波兰记者亲历安哥拉独立内战的故事…采用纪实摄影和动画穿插的手法…还是挺不错的! |
|
沒有紀錄 就沒有發生 |
|
动画+原型叙事,很特别的传记组成,同时很大原因是因为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就连记录的照片和影像也极少。
“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保存一些东西。因为人可能某一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完全不留痕迹,先从这个世界消失,再从我们记忆里消失。”
从坟墓里带出来的故事,战地记者真的是让人很尊敬的职业。 |
|
"I identify with those who are humiliated and ofended, I find myself amongst them.
Poverty does not have a voice. My duty is to achieve that their voice is heard.
This is my mission"... 致敬勇敢的战地记者们,将发生在世界上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侵略和欺凌报道出来,让大家看到美帝的丑恶嘴脸。 |
|
无比真实的动画电影。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年代 |
|
可能是2020年看到的最佳动画片(也可以说是纪录片),主题,故事,叙事手法,视听语言和动画技术技巧都堪称绝配,精致细腻的画面及人物动态表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非洲景色和人物内心世界梦幻呈现的动画片段都很震撼。 |
|
真实比虚构更恐怖,这部电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怖记忆。我很崇敬影片中的战地记者,谢谢这部电影,谢谢这位记者&作家。 |
|
就是一部以动画来做的纪录片啊 歌曲好棒 |
|
极度不愿拍照自己的人,会怎么看这片子? |
|
(on Kanopy) 战争公路片,流畅、准确。往事与幻景用动画,现今的片断是真人受访。 |
|
想法很好,手绘风格的动画片段避免了血腥画面的过度曝露(城市中产观众是多么脆弱),真人访谈的切入又可以为主题增加“纪录片的可信度”。但这两者的结合带来了一种微妙的感觉:你会忍不住开始揣测哪些是事实而何处又是演绎,即便我们都知道当事人的言辞也并不完全可靠。就始终和全情投入保持一定距离。卡普钦斯基两段内心世界的具象化画面非常迷人,非常迷人,说两遍。主题还是很棒的,世界需要这样的电影,世界也需要这样的记录者(也许,某些国家不需要,于是我们更要努力记录)。如果没有图像和文字保留,这样残酷恶心的代理战争也就会经历两次消失。片尾很精致,“电影的片尾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亮灯之前没有人离开影院。“美国,你觉得世界是你的吗?苏联,你觉得世界是你的吗?”在当下环境看来更有一番滋味。三星半。 |
|
嗯 容易被大义感动的我。。。。。。过去的画面用动画来做是比较讨巧 现实虚拟的连接可以学习 |
|
虽然占主要篇幅,但动画其实是作为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补充,所以感觉失去了动画这种表现手段本身的特点。但真实内容对照的时候还是有冲击力的。 |
|
美利坚大毒瘤 |
|
动画部分觉得都很赞,看的时候有点困 |
|
如果不是出镜人物的采访以及采取的实景拍摄,几乎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接近于完全虚构的故事。持续了27年的血泪与抗争,被种种国家与阵营的数次抛弃,用很为形象有效的方式来记叙了背后的事件,也让不熟悉的观众得以了解到更多相关的历史。不用引起任何共鸣,只是书写与铭记,也只是让Ryszard的文字和那些“因为贫困无法发出的声音”能够再次为人注意。 |
|
题材五星。 |
|
转描风三渲二,超现实很酷,但实景又单薄得很不电影感 |
|
3.5。想来想去动画才是真的重点,战争场面是需要想象力来还原的。纪实影像资料的使用不功不过。我一个东方观众或许想看到的不只是波兰记者如何在职业道德的困境中做出对安哥拉有益的选择,而是从他的叙述中得到对一段极不熟悉的冷战历史的认识。 |
|
安哥拉内战只是若隐若现的历史背景,人道主义、生存才是战争中最稀缺的“战略物资”。 |
|
光影及場面不如美日的優質卡通那麼壯觀,但人物表情較為生動,而且不將故事過度修飾及渲染,所以簡單明瞭多了。
如果要在情節中體會出什麼更深一層的含義?覺得還差一點吧。 |
|
上世纪安哥拉内战,一个波兰记者带给世界的真相。回忆过去时是2D手绘和3D动画风格,回到现在是纪录片真人出镜,风格还挺有特点的。用动画来还原那一段血腥的历史比较温和一些,但哪怕是动画也可以看出那场战争的残酷。从冷战到现在,不管是非洲还是中东,有太多的国家发生过或正发生着这样的争端。这些争端的背后,其实是大国势力的较量,只不过牺牲的却是小国的利益和小国人民的生命。 |
|
传记动画,真人采访加历史影像。动画蒙太奇眼花缭乱的剪辑展现革命风暴中的过去与现在,生命与战火,鲜血与泪水,痛苦与叹息。 |
|
今年上影节第一部看到哭的电影 |
|
Confusao |
|
动画+纪实手法新颖,但题材也就如此吧。 |
|
总有人会为了某些人留下些什么。 |
|
波兰记者与安哥拉内战。真人回溯动画穿插,动画特效爆炸。 |
|
#hkiff# 动画做得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