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线作为包豪斯的支线来讲应该会更好 可惜Bauhaus反而成为了支线 |
|
感情戏太多了。第一季这到了第五集康定斯基和密斯·凡德罗还没出现,保罗·克利和莫霍利·纳吉才露一小脸,施莱默只是功能性的出现几次冲突,说的最多的都是格罗皮乌斯的八卦和现在世界最关注的女性平权问题,拜火教徒约翰内斯·伊顿都快成《权游》里的大麻雀了。我想看新旧势力的对抗!以及包豪斯在充满兵变、夺权和政治审查的一二战之间的德国特殊时期夹缝求生好嘛! |
|
前期都很不错,到后来突入爱情线之后完全收不回来。可以说爱情是这部剧的败笔,估计编剧也很无奈。当代电视剧要吸引广大群众的喜爱,不搞点小浪漫不行。 |
|
最受触动的一句话: 德国惟命是听,德国服从权威,德国信奉暴力语言。但我从你们身上看到的是,令那些古板、顽固、守旧的资产阶级真正恐惧的东西。他们恐惧的是你们充满好奇的自由主义精神,他们恐惧的是你们这些具有世界视野的犹太人,以及富有自我意识的女性。他们恐惧,因为你们离经叛道,因为你们与众不同。 |
|
开篇时那股“少年德国”气息很惊艳,但最后落脚在男女主的感情戏上却显得有点虎头蛇尾。诸多讨论艺术与政治、艺术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桥段很有意思 |
|
德國的吃食太淒惶了⋯⋯ |
|
这么伟大的包豪斯,您就讲了个校长的八卦?伊顿搞得像个小鲜肉一样…… |
|
能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去描绘时代风貌本来就是非常浪漫的艺术。我们看到了二十年代的魏玛共和国,也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包豪斯。德特和格罗皮乌斯这对以悲剧收场的师生恋(后期她已经不是学生了,当然)里面又蕴含着在这个时代所有你跨不过的界限,金钱,社会环境,以及最根本的,一个仍然摆脱不了占有思想(女性要支持他的思想和事业,要“拥有”对方)的男性艺术家(尽管他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和一个独立,倔强,反抗精神强烈的年轻女艺术家彼此间的吸引和冲突。他们爱上对方恰恰因为他们渴望冲破这些界限,他们被不同,被新的人格而吸引;他们无法在一起则正因为他们没能冲破它们。他们身上有着哪个时代乃至今天仍旧存在的所有的美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和冲突,以及那共同的理想主义。他们是,也将一直是,“争吵的情侣”。 |
|
教学戏比恋爱戏好看一百倍,看到克利、施莱默和纳吉出现时都好开心。如果把Dörte的角色换成Brandt,可能就是五星剧了。 |
|
我想任何一个了解了包豪斯的人,尤其是追求艺术的人,都不能不受到鼓舞。这所学校用短短14年的时间,证明了艺术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
|
以我来看,剧情是以德特的成长与思想的觉醒为主线,来表现魏玛时期的包豪斯的经历的。德特的斗争也可以看作是女性的斗争,从开始的传统,到后来逐渐的觉醒,她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犯过一些错误,但她的思想在不断拓宽,这是包豪斯所带给来的。主要关注包豪斯对置身其中的人的影响,让它有别于纪录片而存在。 |
|
六集只有院长和女学生恋情一条主线本身就有点单调 而且还用了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回忆倒叙法 导演自知牵强 特地加了一段Gropius要聊艺术史而女记者锲而不舍八卦的段落代观众表达愤怒 为他下一秒抛出让人实在没法拒绝的切入点而铺垫:包豪斯时代的男女平权问题 可太鸡贼了。对女主再多不满都化为谅解 说白了她也是功能性角色。包豪斯真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从浪漫表现主义的乌托邦变成实用功能主义的流水线 敲醒所有还在幻想的艺术家 艺术就是充斥着妥协的 没错Gropius就是棵墙头草。镜头用的满省 能一镜走位尽量不切 于是随处可见摇出来的正反打和crash zoom-in(学昆汀吗)是有一种现代性的局促感但整体作用不大。特别提及一位在包豪斯搞实验电影的老师Laszlo Moholy Nagy. |
|
其实是校史和老师各色教学的部分更有意思,可以理解需要通过多特来表现新女性的成长以及经常被忽略女生的不平等待遇和寻求的解决(有一说一她以推动学生参与竞标为目标参选并成功入选委员会这点很厉害很合理)不过这情感纠葛实在是前边憋气后边错过一场没趣- - 奥古斯特实际年龄和校长差不多但他比较童颜,显得这校长怪青春的... |
|
感情戏好多,包豪斯在哪?(要看感情戏,我还不如看隔壁小变态和林永健) |
|
现代主义风格的表现形式。以师生恋带动剧情发展,穿插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得不说女主真是太作了。爱要不要,追悔莫及。 |
|
不合时宜,与众不同,离经叛道……充满好奇自由的灵魂,有错吗? |
|
期待值太高,还是有点让人失望的。包豪斯本身完全足够精彩,可惜在这里似乎成了支线中的支线。 |
|
竟然忘記標記了。。有一說一Anna太美了演什麼都合適,不管是墮落女人還是貴族小姐 |
|
2019.12.7夜看过。 |
|
之前为什么没有标记呢? |
|
爱情元素毁所有 |
|
格局有点小了,女主有点丑 |
|
片头和照片蒙太奇好评;推测编剧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落脚在历史对其中个人命运的影响,而非宏大历史本身中(可话说回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似乎也只能这样...),前四集一个德国女性的成长清晰可见,可惜到最后两集就纯粹沦为校长八卦了... |
|
质量挺高的,长镜头晃动的运镜、照片蒙太奇很让人喜爱
骗人眼泪的剧……其实拍得挺好,把魏玛时期包豪斯讲述得非常私人化(安排的爱情线竟然能牵肠挂肚),以至于动荡、成就都让人感动得不行。最后一边看着号角之屋的图纸一边看一群人建起这个象征着结束与开端的标志建筑,也是很感叹别人的故事羡慕不来。角色的人格魅力有充分的表现,能把格罗皮乌斯写成大骗子确实佩服,借记者之口抛出一系列问题,却没有正面回答,看不过瘾
搜资料发现道德经和防微杜渐的赠言都是真的!最大还原了有记录的历史事件,真实与虚构的份量值得玩味 |
|
后面真是越看越难看。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看一个强势女和花心男的磨叽恋爱故事?!!!我是奔着包豪斯来的呵。
尼玛德语影视剧不出现二战我吃shit. |
|
为啥我觉得伊顿好迷人啊啊啊啊啊啊 |
|
演员好美。包豪斯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直玩乐器跳舞做爱玩yoga么。。。以女学生Dörte Helm第一视角的第一季,动荡的魏玛一天天坏下去,包豪斯一天天存在着。在命革与社会骚动中建立的现代艺术教育 |
|
要说黑社会拜关公,那搞设计就是拜包豪斯了。而设计发展到后来,特别是传到中国基本上就是一大邪教。搞设计的人都特别有“情怀”还热心肠,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就出了很多周边,巡展的啊!设点搞活动的啊!出电影出纪录片的啊……就跟广东福建老乡会一般没事儿就搞个活动热闹热闹。 |
|
快节奏,没有一句废话,精致,爱情让人牵肠挂肚,我爱这种爱而不得。 |
|
包豪斯=rojo+搓手,总之不是什么好东西 |
|
八月君的格罗皮乌斯太有魅力惹!这部剧的缺点我看不见[doge]给字幕翻译加一颗星[doge] |
|
回忆与男爵夫人的战斗:裸模跑起来,学校不参政,拜火教,色彩舞蹈。第2集里还有放荡的阿尔玛,马乐的前妻。充满了创意,毫无保留的喜欢。 |
|
这是包豪斯前传吧😂 第一季结束了,还没讲到德绍😂 |
|
讲包豪斯成立的故事真好看,怎么在政治和经济的变动中给艺术运动寻找位置,一心寻求变革的运动内部又是怎样在争论中时进时退的,拍法也挺包豪斯的,仔细看布景和美术都美不胜收。但两人的感情纠葛部分我不爱看,还用晚年记者上门访问这个套路来串,太老套了,大概是太想说明包豪斯的局限性,总体上都挺克制。 |
|
看到Walter Gropius的家还挺激动,可配合阅读/观看弗兰克·惠特福德的《包豪斯》和纪录片《包豪斯:二十世纪的面孔》 |
|
原本以为这会是大师和女学生的狗血爱情剧,没想到感情如此克制,果然是德国人 |
|
最后德特那张木刻充分说明,艺术是关于"人"的。后三集开始有点选择性流水账了,不过也能理解,毕竟只有6集。 |
|
这季只重现了魏玛时期,看不够啊啊啊啊还有德绍啊多拍一点好吗好吗(看剧比读书似乎更带入一些 |
|
最后一集才发现校长这么渣 |
|
还差两集 坐等 德剧拍的也真是克制 比起美剧 没有戏剧感也没主角光环 所有动荡和疯狂只是点到为止 格罗皮乌斯全程都在解决问题却一点儿没有影像作品里常见的英雄主义 他就是真实的坚守和学生们时时刻刻在一起 也许包豪斯精神本身已经足够强大 不需要任何渲染吧! |
|
格罗皮乌斯完成这么多丰功伟绩你们却只想听他的师生恋八卦?
不爽了两天还是决定打两星
两星给包豪斯 |
|
zu oberflächlich |
|
太精彩了,我一口气熬夜刷完了!开场就看到晚年格罗皮乌斯的家里已经满是成熟走向流水线的包豪斯家具,对我来说已经相当视听冲击。它作为一部连续剧而非纪录片,故事性也构建得不错。主线是虚构的爱情故事,但由这条主线牵动了其他真实故事的向前推进。对包豪斯校园里真实的男女地位关系也做了呈现和讨论。女主角的形象很明显是牺牲掉了布兰特的存在。第一季仅仅讲述了魏玛时期,而我们知道包豪斯精彩的还在后头。期待下一季! |
|
过瘾,急需包豪斯 |
|
第三集是最好的,那种大时代的浪潮,新旧观念冲突和个体选择!怎么后面就讲爱情故事了,太没劲了。 |
|
想了解包豪斯时代看的,然后发现包豪斯、格罗皮乌斯都是背景,主角是虚构的女主,一个独立自主的坚强女性。 |
|
1:多么自由开放,这才能孕育意义、创新、伟大。人类已经精通复制了,接下来要看到事物别的角度的本质;完结:女主学到了模板画,画了大罢工海报。闪电之形,也有迅猛向上的气势。还秉承了以人为中心的艺术表达方式,创造了剧场顶部画。类似于达芬奇那个人体图。但被功能主义的想法抹杀了,现代主义要简洁,不要复杂的艺术形式。紧接着转交小屋,在192几年出现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公寓,简直太穿越了;女主的女伴刚开始更有独立性,但女主潜力更大,也在校长的开导下迅速成长成独立且极具天赋的学生,心心相惜了,危难之际校长表白有点看不懂的。女主不喜欢压力之下的选择,然后到了自己的回合呢已经晚了。校长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情感怠慢了一个天才呀;形式与功能,很难两者兼具,都要互相妥协。太功能化那就只是生活必需品,极端形式化就太脱离了大众 |
|
格罗皮乌斯和德特的爱情为主线,伊顿戏份也挺多,剩下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一系列大师都路过哈哈哈 |
|
作为剧是真心不好看。但也不是当剧来看……前几年去Dessau,看到导师居所都是空荡荡的房子,这下看到摆了家具的样子,真是感动了。查了下Putsch这个词就是因为这次事件进入英语世界,hmm。“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战斗的时候战斗”小将感max…… |
|
结果是爱情片…不过Gropius太迷人 |